讲“家乡古恩县历史文化故事”(二) 千秋功勋六卷书---------孙居相,山西沁水人、恩县知县
谈古恩县历史文化的传承,明代是最为关键一个时期,整个明王朝从上到下都在鼓励修编区域方志---即县志文化的兴起,所以明代万历版《恩县志》是我们当地地区准确文字记载的最为详细、系统的一部县志,对了解当时社会结构、历史风土、士农人情的重要参考资料。说到《恩县志》,就必须提及主持编撰的恩县知县孙相居,这是一道不可越过的坎。虽然他在《明史》《山西通志》等各种史籍中都有记载,但恩县是他仕途的起始之地,这也是所有关于记载他的史籍及生平事迹中,浓妆淡抹地描述而不可越过的一道坎。今天我就从相差六百年后的现在当地人的角度,从对当地历史文学角度来,重新瞻仰他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贡献—千秋功勋六卷书。(本人用五年业余时间对万历版《恩县志》亲手誊抄一遍,加注句读,化繁体为简体,个别之处还略有备注,如有历史信息确认有出误处,原文不变,备注时详细说明更换事项,也算对此书内容略微了解一二,只做概括性分享。)
六卷万历版《恩县志》能完成有其历史的社会原因,更有主持编撰者个人能力。
首先,社会大背景,是明王朝地方乡土文化兴起,从明嘉靖时期,朝廷开始支持地方修方志,行王道、教化百姓,使得地方士子在各处挥毫泼墨,不断的总结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留下地方好文章,虽然没有唐宋诗词的巅峰,但章回体手法被潜移默化的利用。
其次,社会出现大“变局”前兆。万历二十年(即1592)到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前后十年内经历明万历三大征,主要是指朝鲜之战、宁夏之战、播州之战。大明国力严重损耗,人民负担不断加重,地方财政日益窘困,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这时总会有个别人敏锐地感觉到“危机”在酝酿,也就史书常说“明亡崇祯,始于嘉靖,实亡于万历”。前次正德六年的“流民之乱”都还记忆犹新,平原县城惨痛教训就是案例,虽然平原知县刘思诚在万历十七年(即1589)努力完成《平原县志》,但困于文献都被那年破城“流寇”烧毁,所以《县志》总体价值被局限在中档次。这是现实性紧迫感。
最后就是孙居相个人超强的能力。他于嘉靖三十八年(即1559年)出生在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湘峪村,几十年后,村里孙家出了孙居相、孙可相、孙鼎相三位同时在朝为官,且皆贵为三品以上大员的亲兄。万历十六年,28岁的孙居相中山西乡试举人;其32岁中万历二十壬辰(即1592)年进士,33岁任山东恩县知县,开始一生的仕途。
在恩县任内多举并行而政绩斐然:一是兴水利、修减河水,解决困扰多年运河水灾问题,保障农业安全生产,至今四女寺减河工程还发挥作用;二是减赋税、轻徭役。復恳弃荒之地,增加可耕种土地,广种粮食作物。三是招流民、鼓励农桑,通过安排“流民”定居在“黄河故道”一带,开垦荒地,广种桑麻,现在西边“沙河”一带,还遗留成片桑树林。桑树成林又带动了养蚕等丝织业的发展,“以绢代役”,搞活农村副业,实现年年有富余,逐步成屯村,至今有些村庄还有记载。四是修水次仓、兴商埠,解决储存粮仓不良陋习,即减轻人民负担,还能调配南北粮食的短缺之需,更能解决本地灾难备用之需。五是为学政、修学宫,广开言路、循古吏问民,各处恢复乡里学校,为教育做好基础工作。六是政治廉明、牢狱清风,社会风气大为好转。等各项“废举坠兴”的措施实施,几年内恩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恩县地方财政出现大幅盈余,赋税年年超额完成,而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在这种安定环境下,孙居相开始着手组织编撰《恩县志》。
“夫《志》者,古《小史》之遗也。掌之司徒谓之训方;掌之司空谓之土训,载在《国》,邑则谓《志》,皆《小史》也。《史》而曰:《志》者。”这是万历版《恩县志》序言中开篇一段文字,《序言》作者:东阿进士、礼部尚书、明国史副总裁知--于慎行,在对“地方志”的高度概论。
最早的《恩县志》是在明中期开始有雏形,在早期多是有个人整理,多于简单记载,如嘉靖十六(即1537)年的张季霖及林永昌修《嘉靖版恩县志》,篇幅三卷,简明扼要,后多以失传,但历史文献都在。万历年间孙居相就是在前人基础上整理升华,形成现流传最早最完整的正式官版的《万历恩县志》。其始于万历二十一年,成于万历二十六年,二十七年(1599)出刊。凡三部六卷约六万字,正编分舆地、建置、贡赋、人物、杂志、词翰六卷,内辖五十三目,可谓详尽。如下:目录:
輿地卷一
图、表、沿革、分野疆域、山川、形势、風俗、郷图、招垦、市镇、物産、景迹。
建置卷二
城池、祠祀、公署、学校、兵防、驿傅、亭铺、桥梁、卹政、楔绰、寺观。
贡赋卷三
田赋、丁赋、课赋、马政、仓库、种植、屯田。
人物卷四
名宦、郷绅、职官、选举、恩貤、孝義、贞烈、封爵、隐逸、寓居
杂志卷五
灾祥、星变、兵变、异闻
词翰卷六
奏议、表、记、傅、序、诗、赋、歌。
其中,续补嘉靖以后之事,较详者为贡赋,内载本地户口、地亩、及田赋、丁徭数字可与前志相参照,从中可见变化。这点更加突出了《恩县志》在研究明代地方税赋制度的历史社会价值,比同时期《平原县志》有参考价值的地方。其他士族、风土、文学也都很详细。
万历二十九年(时39岁)升任南京御史。离开恩县时,全城扶老携幼夹道相送十里,《邑侯孙公去思碑》记载“侯束装行,耄倪咸牵裾攀辕流涕”。《恩邑侯孙公生祠记》记载:“孙侯选行之日,邑父老子弟拥车泣留”。可见百姓对孙知县的依恋之情,这是真实感恩之意。
孙知县升为南京御史,开启他后几十年“铁面御史”的职责,不畏权贵,直击朝廷权贵之腐败。天启元年即1621年,起光禄少卿。改太仆,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由于三兄弟皆为御史及佥事都御史,山西沁水县当地民间流传“三都上殿,文武打颤”的传说。崇祯元年即1628年,起任户部右侍郎,户部尚书总督仓场。但因刚正无私,被朝中权贵所嫉恨,崇祯七年(1634)年在皇帝专断、昏庸之下,孙居相被革职,发配戍边,九月四日去世,享年75年。明朝大厦将倾之际,忠臣贤士总落得一个“客死他乡”的悲剧。
现在恩县早已经并入平原县,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也成为平原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研究当地明代社会风土人情及社会变革方面都有很高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