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有你相伴
——个人阅读史
回首自己走过的岁月,与书籍相伴的日子是充实的,是闪光的。那一本本书像是良师,为我指点生命中的迷津;像是挚友,与我分享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像是良药,治愈生命中或深或浅的疼痛。望着书架上整齐码放的一排排书,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这些书里有我童年的懵懂,青春的憧憬……
初中篇
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在读小学的时候除了教科书,我接触阅读的书籍有限。初中的时候,我上大学的姐姐,逐渐给我带回来一些文学书籍,这也正是我阅读的开端。记得最先读的是大部头的《红楼梦》,当时似懂非懂,只对里面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节感兴趣,从整本书里翻看相关情节,其他内容只粗略地过一眼。渐渐地阅读了《简爱》 、《大卫的女儿》等外国小说。其中《简爱》对我影响比较大,读书的时候经常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简爱,我和她一样身材矮小,贫穷,不起眼,但是我又用她的精神激励我自己,每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每当生活中面临一些烦恼时,我总会想起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说过的那段话——“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本书赋予我比较自信、坚强的个性。每当遇到困难时,我会选择先自己扛,我相信自己,同时我也认为每个人生命中都要独自经历一些苦难,这是成长中必经的洗礼。
以上是我初中阶段的阅读经历,所读的书目比较少,阅读还是很浅层次的,但是阅读确实与我的生活发生了联系,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中篇
升入高中之后,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虽然时间紧了,但是我接触的书籍却越来越多了。包括姐姐看过的小说,同学的分享。在这一段时间内,读过钱钟书的《围城》,那时候对于婚姻没有多少认识,只是对方鸿渐这个人有些感慨。这个人留过学但是没有多少真才实学,还有这文化人的虚伪与虚荣;这个人不坏但是也说不上多好,对于社会对于家庭他没做过多少贡献,从小处说没有让自己的小家庭幸福圆满的走下去;这个人生活中充满了虚妄、失意。他是不是近代史上一批留学生的写照,在当时的混乱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人可以自我周全。读过《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这两本书都是写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丑恶人性。读过三毛的系列作品,为河西的逝去而伤心难过,为三毛的漂泊生活生活而挂心。她的文字像她的性格一样充满了洒脱不羁,但其中有一股淡淡的忧伤。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个人,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至今仍然记得书中描写的那一片撒哈拉大沙漠,它时常成为我高中紧张生活中宁静的精神家园。为了提高作文的文采,也看过当时很流行的郭敬明、张悦然的小说,语言确实很灵动,对于作文提分有不少帮助,但是思想内容方面现在再来回忆却没留下多少印记。
高中时代简单而又忙碌,这些书籍为生活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大学篇
步入大学之后,可读的书一下子变得很多,当时自己经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我所读的书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文学类书籍,慢慢的接触了一些哲学书、历史书。先来说说读过的文学类书籍: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系列作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四世同堂》,乱世中的一个四世同堂家庭,牵带出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巴金的《家》《春》《秋》,读来与《红楼梦》有些相似,一个个大家族也不免受到时代的烙印。其中他的《寒夜》让我记忆尤深,曾树生和汪文宣原本相爱的两个人,组建了家庭却并不幸福,两个人都没有错,结局让我觉得真像冬天里的寒夜又冷又黑。读过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之后,当代作家的作品便读不下去了,没有了语言上的含蓄,没有了深沉的情感,让人直面人性的丑陋,有些接受不了。渐渐接触更多的外国文学作品:《飘》、《红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雪国》……很有很多都不记得了,青春的思想跟随一本本书飘扬,读过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后,惊异的认识到中国之外,异域的人们可以那样的生活。我的思想变得更加宏阔,更加包容与多元。其中对《红字》印象比较深刻,作品中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多么的纯洁、坚贞,同时有多么希望这么相爱的人能够在一起幸福相守,但不能够,他们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力量,这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一种情愫。《百年孤独》和《追忆似水年华》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阅读的时候有些吃力,毕竟中国采用意识流写作的作家非常少。读完后有一种恍惚感,飘忽于现实和回忆之间,人生就是如此,一生匆匆而过,就像朱自清的《匆匆》,我们能留下些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生命旅行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脑子里浮现出很多自己都解答不了的问题,唯有交给时间,慢慢寻找。
除了文学作品,还阅读了一些哲学作品,还记得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哲学让我的思想变得更深邃一些,不仅仅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能够透过现象追寻本质,这些哲学书让我原本浮躁的青春慢慢变得安静下来,给迷惘中的我指出一条渐渐清晰的道路,从而循着这条路扎扎实实的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大学期间,很感谢那座图书馆,那里成为我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栖息地。
工作篇
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没怎么读书,原以为自己所学能够胜任教师这份工作。可现实却让我大跌眼镜,不会管理学生,课堂乱哄哄,成绩极差,一度苦闷,一度想要离开这个职业。后来慢慢将目光投向了书籍,希望它们能帮我解困。最初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的书并没有给我提供很好的帮助,并不是这本书的问题,原因在我,由于我刚入职没有教学经验,不能够深入理解书中说到的教学原理。后来读了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专业书籍比如:《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等,书中的很多做法给我的工作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慢慢的去实践,初有成效,渐渐体会到职业成就感。后来随着教学的深入发现自己的专业积累还远远不够,我又去读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书籍,包括管建刚的作文教学系列,薛法根的《为言语智能而教》、高子阳的《儿童创意写作》等这些书籍对于我的语文课堂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系列让我认识到习作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支持,让学生面对作文不再那么为难;薛法根老师关注言语形式,与吴忠豪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执从来没有停止过,看过薛老师的书之后,我对自己的语文课堂又有了新的定位,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表达、沟通的能力,然后才是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性。这些专业书籍为我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是我的语文课堂有了自己的坚守和风格。
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仅仅盯着语文教学去读书还不够,我需要更多领域的书籍来开阔我的思路,增长我的学识。我读了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书籍——《静悄悄的革命》和《教师的挑战》,他让我认识到目前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源头,又认识到我们对这种学习形式运用之不足,知道了学习的本质。从而我也更加关注我的课堂,怎样让学生去注意倾听与合作,怎样让学习真实的发生,解答了我教学中的很多困惑。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让我这个对乡村有眷恋情结的人一度为之着迷。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的礼治在乡村已经荡然无存。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社会在发展,相适应的思想也需要不断地修正,问题是怎样的思想能够深入乡村,有效的助推今天的乡土社会走向振兴。
参加工作之后,才发现毕业不是读书的结束而是开始,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及时通过书籍提高自己的学识,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读过的这些书,沉淀在我的生命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工作更有方向。
今后,还要与书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