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把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读完。这部小说以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为故事背景,讲述了生活在安徽的农民王龙和他的妻子阿兰共同经营家庭、慢慢致富的故事。它不仅仅讲述王家的兴起,同时里面很多的描写都能触发人们的思考,如关于女性在家庭乃至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婚姻家庭生活问题、子女育养问题......还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就让我很是感慨,忍不住唏嘘。
现在读完整本小说,我忍不住生出对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的感慨来。书中虽未用浓墨重彩来描写城中大户人家黄家的败落,但我们却在王龙每一次去黄家大院时所看到的大院的“今时不同往日”的感慨中、在城中人们的议论中、在王龙每一次从黄家购买土地交易时黄家仆人及主人的态度中,看到了黄家的逐步衰落。
而整部小说在王龙听到大儿子与二儿子商量卖地,难过得流出眼泪,两个儿子嘴里答应着老父亲不会卖地,暗中却相互望着对方的微笑中戛然而止。这笑,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从王龙因嫌弃阿兰貌丑、而开始流连秦楼楚馆开始,从王家从村里搬到城中黄家大院后的种种表象,从最后大儿子与二儿子商量卖地这一情形中,我仿佛看到刚发迹的王家仿佛已隐隐现出衰败的迹象。
王龙本是出身穷苦的农民,穷到只能讨一个城里黄家大院出来的丑丫鬟作老婆。通过努力,王龙买下了黄家的土地,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地主。然而这个见证了黄家没落的男人在发迹后,却仍然没抗住“升官发财换老婆”的诱惑,虽然他只是从烟花之地买回一个女子作二太太,而并未休弃大夫人。老年之后,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男性魅力、显示自己还未老去,而纳了二太太荷花身边的婢女梨花。连这个从一穷二白,一点点积累财富,慢慢成为人们口中的王老爷的男人都仿佛忘记自家曾经的窘境,开始学会享受,因为黄家曾经的婢女杜鹃的一句:“看来又出了一个黄老爷”的话而露出骄傲的笑容来,那王老爷的那些个好大儿呢?
王老大还在乡下的时候,就觉得他们现在是有钱人了,得住在配得上他们身份的大宅子里,到了城里后不断修理宅院,置办能显示他们是有钱人的家具、摆设。更是想方设法将租住在黄家大院的穷人赶走,可见其早已忘记自己曾经也做过乞丐了,也或许他如此做正是为了抹除自己曾做过乞丐这一不堪的过往。
王老二精明能干,颇有经商的头脑,然而却有些精明过头了——自己婚宴上的饭食都得分三六九等——城里自己的同事、朋友上好一等的饭菜,因为他们有见识,而乡下来的亲戚就上次一等的饭菜——真真是持家有道啊。才发达几天,就早已忘记自己是从乡里走出来的,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在王龙日渐老迈,不能管家理事之时,这两个儿子更是谋算着将家中的土地卖掉,将卖地所得的钱平分掉,用这些钱投资做生意......
不知道这个从贫困中慢慢发迹起来的家庭的命运最终会如何,难道终难逃“富不过三代”的命运?那个为上战场而离家出走的三儿子会不会是家庭的救星?期待与其续篇《儿子们》的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