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号“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开疆拓土,疏浚大运河,打造了历史上有名的永乐盛世。
01、出生战乱,受严格教育
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五月,陈友谅兵寇池州,不久又传来陈友谅进攻太平的文书。
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作战。
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祭告太庙,为自己渡江后生的七个儿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为“棣”。
朱棣与众兄弟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元璋命令朱棣与兄弟们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
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时还要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
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宫中建成“大本堂”,广集藏书、延请名儒,朱棣等皇子和勋贵子弟便开始在其中读书学习。
02、在凤阳历练,增长才干
1376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将前往封地,朱元璋便派遣朱棣和秦、晋二王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
在那里,他们学会了如何管理与协调步兵、骑兵与炮兵部队,学会了如何组织部队行军、偷袭与撤退。
如何利用天气及地形做掩护,如何鼓舞士气、稳定军心。他们不仅能熟练掌握各种武器,更懂得了如何成为一个战士、一名将军、一位统帅。
除了学习作战指挥,朱棣兄弟还要学习作战的后勤供应,如何有效运输粮草、救治伤员、筹措军费等等。
白天训练完毕之后,尽管相当疲劳,朱棣还是会抽出时间,在灯下研读兵书,学习古人的智谋。
朱棣先后三次被派往凤阳常驻。朱棣深入田间地头,体察民情,增长阅历,以便将来能提出更符合民意的治国决策。
03、就藩北平,培植力量
1380年4月16日朱棣就藩北平。这一时期,北平担负着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要任务。
就藩后的第二年,朱棣就跟着自己的岳父徐达远征北元,开始了真刀实枪的战场历练,徐达对这位女婿也是悉心提点、倾囊相授。
徐达又多次赴北平练兵,每次朱棣都是陪同左右、认真学习,徐达也几乎将自己一生的作战的经验和体会悉数传授给了朱棣。
朱棣在北平期间,积极参与了明朝的边防事务,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诸王初封时,明太祖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朱元璋给朱棣的有一位僧人叫姚广孝,法名道衍,是一位颇有谋略与学识的人。他们一见如故。
1382年,姚广孝随朱棣北上燕邸,后来与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缘,他又向朱棣推荐了两个人,一个叫做金钟,一个叫做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
他们在北平为朱棣出谋划策,招揽人才,训练军队,使朱棣逐渐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军事家。
04、出征漠北,名声大振
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命朱棣担任右宗正。出征漠北俘获北元太尉。
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
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挥师前进。
这时适逢大雪,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却认为天降大雪,敌军必然意料不到明军将至,应当乘雪速进。
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虽以重兵压境,朱棣仍欲智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
观童与乃儿不花是旧识,正在劝降时,明军已大败元军,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
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邀请乃儿不花一同到明军营帐中请降,果然被设酒款待。
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自后,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参与北方军事,节制士马,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05、削藩受到威胁,发动靖难之战
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
姚广孝建议把燕王府的地下通通掏空,大批工匠在里面打造兵器,之后,姚广孝以一个僧人的身份,监督燕王府的士兵训练。
为防止声音太大被外面的人听见,朱棣把王府改成了鸭子养殖基地,每天一边是鸭子在叽叽呱呱乱叫,一边是铁匠们在叮叮当当地造武器,特别热闹。
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
张信为朱棣旧部,遂降朱棣。燕王朱棣各种装疯卖傻,瞒过明惠帝朱允炆的耳目,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
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占据北平,随后又率领军队南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要把明惠帝朱允炆身边的“奸臣”进行诛杀。
从此开始了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他命令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
这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带领在城的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并用本栅截断了端礼门等的通道。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先后下居庸关、怀来,捕获南军将领宋忠。趁势攻下遵化,永平投降。
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大军到达真定,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又大败。
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军至河间扎营。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兵力骤增。
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军。李景隆退军德州。
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这时,姚广孝提出,燕王大军不应再固守攻城略地,而应集中兵力,一举攻占京师。
朱棣认为此计有理,迅速组织部队,摆脱朝廷在北方的重兵包围,改而从敌方兵力薄弱之处穿插。
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06、南京即帝位,排异己,封功臣,
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开列“奸臣榜”,诛杀了一部分建文朝臣,例如方孝孺及其宗族亲友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
其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殉难;黄子澄、齐泰等被诛杀灭族,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家族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等。
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拜谒孝陵,然后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
七月初一日,祭告天地,宣布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
改封吴王朱允熥为广泽王,衡王朱允熞怀恩王,徐王朱允𤐤敷惠王,随母妃吕氏居懿文太子陵园。朱允炆追尊的兴宗孝康皇帝,仍称懿文太子。
凡在建文年间被废黜幽系的诸王一律恢复了王位。他们纷纷到京师朝见新天子,朱棣动辄给予大量赏赐。
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并大赦天下。
除了犯谋反、大逆,谋杀祖父母、父母等重罪不赦外,其余罪无大小,通通赦免。
朱棣即位后,大规模对靖难功臣进行封赏。并广求贤才,对山林隐逸的怀材抱德之士,令官府寻访,量材擢用。
07、组内阁,提高办事效率
1402年八月七日,在朱棣正式颁布继位诏书的一个多月后,他任命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等七人入内阁,内阁制度正式设立。
这七个内阁主要担当两种角色:一是当秘书。他们需要将政务按轻重缓急分类,重务、急务由朱棣亲自处理,
轻务、缓务由他们商量着解决,然后由朱棣按照他们的处理意见用朱笔誊写一遍。
政务处理完后,他们负责将之送往六部。这样不仅明成祖朱棣的政务负担大大降低,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是做顾问。朱棣在处理重要且急迫的军国大事时,首先会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再去处理。
在众人的集思广益下,这些事情就能被处理的既及时、又准确。内阁制度设立后,朱棣总算是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了出来。
08、减轻赋税,发展农业
靖难之役后,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明成祖一即位就遣人四出,招流民复业,要他们尽力田亩。
1403年十一月,明成祖对户部臣说,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离乡,已经复业的,地方官要厚加抚恤。
明成祖还特地颁布诏令,各地都不得对逃徙的老百姓治罪。大批流民很快回到田间,使残破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
他下令修建水利工程,有效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又重视农书的编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手工业蓬勃兴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文年间废除的北方学校依旧开设,不令其废弛。人民安居乐业。
09、整顿吏治,要求官吏了解民生疾苦
朱棣通过建立太监制度和加强行省制度,削弱了地方豪强的权力,增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
同时,他还对吏治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整顿,他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
1412年,明成祖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
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
10、大刀阔斧改革,繁荣经济
(1)军事改革,依法治国
朱棣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军事改革,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军队整编和武器装备的改革,使明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提升。
他还采取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措施,如加强边防、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朱棣在位的第二年,就着手清理朝野法制,于1397年颁布了详备的《大明律》。这部法律废除了许多残酷的刑罚,强调"教民贞良"。
《大明律》还限制了国家对个体的过度管束,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捍卫天下"。
(2)拓宽运河,发挥漕运作用
即位初始,朱棣就开始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政策,其中拓宽大运河,打通这条贯通南北的交通运输线。
由工部尚书宋礼来干这件事,宋礼接到任务以后,经过实地考察以后,他确定了一个方案:
引出汶上河的水注入会通河和大清河,然后再引入南旺河。在南旺河沿段修筑闸门,用来调节水位。
1411年,宋礼开始主持疏通会通河。宋礼则先建戴村坝,截住汶河之水,再从戴村坝至南旺分水口开挖一道八十余里长的小汶河,以汶济运。
同时,广引泉源,沿大运河设置水柜,分段置闸,堰水通航,保证了大运河可以发挥漕运作用。
1415年,为了解决最后的阻碍,朱棣让平江伯陈瑄开清江浦河道,使得大运河南北全线贯通,大运河取代海运成为漕运的绝对主力。
(3)营建北京宫殿,迁都北京
朱棣觉得北京地理位置优越,靠近长城,在北京附近屯集重兵,既可以防止北方蒙古势力的偷袭,也以亲自牢牢掌控住兵权。
永乐年时,南方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而北方连年战乱,有待开垦。迁都北京可以将人力物力财力带到北京,有利于发展北方一带的经济。
当时朝堂上南人的势力太大了,迁都北京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打压,朱棣决定迁都。
大批流犯被迁往北平进行开荒工作,朱棣还迁移了浙江等九个省接近4000户的富民、商人等落户北平。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朱棣不断向北平迁徙了大量的平民、农民、工匠等,1406年,朱棣下令北京宫殿开始建立。
1409年后,朱棣常北上巡查,并叫太子在南方处理政务,上奏的奏章都要送到北京来审阅。
朱棣还下令修建北京紫禁城,这是一个庞大而宏伟的皇宫,成为明朝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现代北京故宫的基础。
1421年正月,朱棣下诏大赦天下,下令把宫廷和百官都迁到北京。北京成了明朝政治经济重心,南京成了陪都。
(4)利用科举,因材而用
朱棣还重视选拔贤能,大力改革了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极为保守,考查主要集中在八股文体写作,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
朱棣下令,科举考试不再仅仅看重文字功夫,还要考查做人做事的素质。同时,朱棣大幅增加了举贡士的指标,为有才之士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
与此同时,一大批急之所思、富有独创精神的贤臣,通过科举制度改革被选拔出来,力求因才而用。
(5)注重文治,命翰林学士编撰修书
除了人才选拔,朱棣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修建了明孝陵、永乐大殿等建筑。
他还招募了一批文化名流,如郑和、李时中等。他利用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
1403年,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
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
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
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除《永乐大典》外,朱棣还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编书活动,1415年,理学书籍《四书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编成。
命黄淮、杨士奇等主持编纂《历代名臣奏议》,于1416年完成。全书350卷,搜罗历代典制沿革、政治得失。
(6)重视文艺活动
除了重视编书,朱棣还十分重视文艺活动。朱棣对音乐戏剧也有一定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当时的戏剧家贾仲明、汤舜民、杨景贤等曾侍朱棣于燕王府,编撰了数量众多的杂剧供朱棣欣赏。
永乐时期,京城里有位著名的歌女名叫齐亚秀,曾经在宫里侍奉朱棣宴饮。
朱棣吃饭时,便在一旁唱曲,齐亚秀出宫后跟人说:“这是一位知音天子啊,每当我唱到关键情节的地方,他便举起酒杯向我致意。”
朱棣爱好书法,其书法“甚奇崛”,时常以御笔书法赐给宠眷的大臣,闲暇时也喜欢练字自娱、援笔肆书。
沈度的书法丰腴温润,被朱棣赞为“我朝王羲之”,凡是朝中的金简玉册,以及一切大制作,必命令沈度来书写。
朱棣登基后,模仿宋代制度建立书、画二院,还喜爱画家郭纯“布置茂密”的绘画,偏爱布局较为茂密丰满、气势雄伟的北宋山水画风。
明朝无论是诗词歌赋、戏曲小说,还是绘画书法,在朱棣的鼓励下,都蓬勃发展,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景象。
(7)命郑和下西洋,促进各国交流
明朝的国力日渐强盛,朱棣下令建造一支大型远洋舰队,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促进各国交流。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
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和平交流。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郑和每到一处,都会代表皇帝赠送丝绸美物,施舍周恩,体现出明朝的恩威并重。
这些航行活动不仅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更为将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11、外交繁荣,多国
当时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出现了各国争相来朝的盛况。
1405年,由于贡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洪武中废罢的市舶司。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还设置了四夷馆,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四夷馆下设有朝鲜、日本、安南、暹罗、鞑靼、满剌加、畏兀兀、琉球8个馆。
要求馆内工作人员熟悉外语,以利于接待时的相互交谈,同时设会同馆接待外国使臣。
朝鲜人进贡土产品,如人参、漆器、豹和海豹皮;年贡150两黄金和700两白银。
作皇帝赐给朝鲜王及其使者丰厚的礼物——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他还授予朝鲜王及其世子以荣誉的称号。
12、与徐皇后伉俪情深
徐大长女徐妙云自幼聪慧过人,喜好读书,父亲为她聘请名儒教导她读书识字。她很有文采,连教导徐妙云读书的老师都称她天赋过人远胜于一般男儿。
朱元璋发现徐妙云长得貌美如花,又贤惠温柔,把她配给朱棣做妻子,徐达不满朱棣顽劣也只好认命,朱棣乖乖拜他为岳父。
1380年,16岁的朱棣与与魏国公徐达14岁的长女结婚。她与朱棣成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
燕王府内部有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机构,以及管理王府仓库等各种琐碎事务。
朱棣忙着主外,而徐氏则把燕王府内部管理的井井有序,还把朱棣照顾得无微不至。
她相夫教子,还要负责给孩子们找老师,督促孩子们学习,教育孩子们怎样做人。
她还帮助朱棣守城。靖难之役时,朱棣率大军前去袭击大宁城,朱棣临走时只留了少部分的老弱残兵帮助长子朱高炽守城。
而朱棣走后,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率大军前来围困北平城,她发动鼓励将领的妻子们都随她披甲上城楼作战。
徐氏带着这群娘子兵从城楼上往下砸石头抵御李景隆的士兵攀城。她和儿子成功守住了北平。
朱棣登基后立刻封她魏皇后,并昭告天下,大力赞扬了她的贤能。
成了皇后之后,徐妙云没有恃宠而骄,她依然勤俭节约,是朱棣最好的贤内助。
朱棣为朝政问题烦恼的时候,徐皇后也经常与他一起讨论,频频为其出谋划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徐妙云去世的时候只有46岁,临终前她告诫朱棣要“爱惜百姓,广求贤才”,要好好对待宗室亲属,但不要过分宠幸外戚。
她嘱咐太子朱高炽一定要好好对待当时和自己一起守护北平的军人家眷,随即撒手人寰。
明成祖哭得像一个给孩子,朱棣要求所有的皇子们服丧三年,这三年间不得有任何娱乐活动,出入任何场合都要穿白色的素衣。
朱棣与徐皇后伉俪情深,朱棣的子女几乎都是她所生,徐皇后生前朱棣未立一妃,徐皇后死后朱棣未立一个皇后。
13、开疆拓土,四处亲征
(1)亲征鞑靼,大获全胜
1409年二月,明成祖派使节赴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
不料,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
但由丘福先率领千余人马到达胪朐河,轻敌冒进、指挥失当,与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一同战死,其所率领的人马也在胪朐河覆没。
朱棣震怒,决意亲征。1410年二月,明成祖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
五月,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
阿鲁台部众溃散,阿鲁台携家属远遁,明军大获全胜。后来,阿鲁台降顺,成祖封其为和宁王。
(2)亲征瓦剌,瓦剌恢复对明朝的朝贡
在此之前,明成祖已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
但瓦剌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图控制鞑靼。1414年二月,明成祖再度出塞亲征瓦剌。
六月,忽兰忽失温之战,答里巴汗与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王,率骑兵分三路,列阵距明军十余里的山头上,约三万余人,每人带从马三四匹。
明军派兵向马哈木挑战,马哈木派蒙古骑兵冲下山坡迎战,被明军密集的“神机铳炮”射回,只好聚集在山顶。
傍晚,朱棣指挥数百精骑为前锋,火铳随后齐发,骑兵乘势力战,瓦剌部大败,王子等十余人阵亡,数千人被杀。
答里巴、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脱身逃亡至土剌河。明军大破瓦剌后,向阿鲁台宣谕捷报,阿鲁台不久后便遣使来朝。
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
12、最后一次亲征鞑靼,班师回朝途中病逝
1424年正月至七月,明成祖最后一次亲征鞑靼,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等地。
朱棣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京师和宣府待命。获悉阿鲁台已逃往答兰纳木儿河,朱棣令全军急速追击。
六月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搜索方圆三百里却不见阿鲁台部踪影,因所获甚微,明军粮尽,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
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明成祖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皇帝逝世消息。
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椑(棺),将朱棣收殓。
不久太子朱高炽即位,明成祖被安葬于北京天寿山长陵,与徐皇后合葬,尊谥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朱棣文武双全,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可惜排行第四,皇位轮不到他,在侄子朱允炆逼迫下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了皇位。
朱棣虽然得位不正,但他重视农业,疏浚运河,迁都北京,开疆拓土,编写《永乐大典》,命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永乐盛世,他的文治武功,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