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想要了解明朝不得不题的皇帝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电视剧中权利之巅,杀人不眨眼的东厂,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都与明成祖有关,今天就和我一起了解在中国历史上怎样续写自我的明成祖朱棣吧。
元朝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棣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此时的明太祖朱元璋已完全收编了郭子兴的部将,正准备做出巩固东西、出击东南的战略决策。这一年陈友谅挟主进攻太平,夺占采石后,弑主而王,改国号为大汉,并欲约张士诚一起进兵应天。明成祖就出生在这种战火纷飞的年代,而他的命运就掌握在父亲朱元璋的手里,结果证明他是幸运的,还未成年已升为帝王之子。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年底,朱元璋为七个儿子正式取名,第四子曰棣。同年,年仅七岁的朱棣与众兄弟开始了严格的军事训练。第二年,朱元璋正式称帝。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诸皇子为王,封十岁的朱棣为燕王,又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的宗人府,掌管皇族内部事宜。
洪武九年(1376年),十六岁的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曾先后三次被派往凤阳常驻,在观摩祖宗肇基之地,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的同时,继续练兵演武。在凤阳的这段生活,使朱棣充分了解了百姓的生活与疾苦,冥冥之中,像是在提前演习天子微服私访、体恤民情的一种宫廷治国方式。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此时,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也要受到这些年轻亲王的节制。在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命朱棣担任右宗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同年,智降元将乃儿不花,使其带领全部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大喜,屡次命燕王率师出征,又令他节制沿边军马,自后,燕王威名大振,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参与北方军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朱棣率颍国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将阿失里等人。
朱元璋虽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诸子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其中,第三子晋王朱棡与朱棣之间的斗争尤其激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接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朱元璋命晋王节制山西、燕王节制北平各卫将士,凡军中事务,都要启奏朝廷和晋王、燕王。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棣率军北征至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晋王死后,朱元璋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朱棣成为了诸王中最年长者(秦王1395年去世)。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但同时也虑及燕王及诸王权势过大,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临死时留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并在临终时警谕皇太孙“燕王不可不虑”。
同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但燕王朱棣不顾遗诏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不久,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于是,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朱允炆毕竟不是一个昏君,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市),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建文帝与燕王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同年,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明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