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无论是学会一项技能,还是做好一份工作,坚持做下去是最重要的。
但现实是,很多人做着做着就放弃了。一段时间后,又后悔当初为啥没坚持,重新立下目标开始,就在做和放弃之间反复折腾,最终没有做成任何一件事。
有一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现象,如果把通向成功的路必做爬山,那么山脚下是人山人海,半山腰最拥挤,越往上人越少,最后只有极少数人站在了山顶。
作者周岭在《认知驱动》中说,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这里面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看清机制,防止盲目努力。
看清机制,就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道事情背后的原理和本质,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只解决表面问题。
比如戒烟,很多人戒烟想了各种方法,但效果不好,总是复吸,甚至有人打趣印在烟盒上那句“吸烟有害健康”其实是变相的吸引。这都是因为采用的方法只能保证一时有用,时间一长,加上周围的环境影响,就没有用了。只有真正了解了烟瘾的来龙去脉、看清了吸烟的本质,就会真正明白吸烟这件事太不划算了,会更轻松的实现戒烟。亚伦·卡尔写了一本书,就是通过这个方法,帮人们实现戒烟成功。
第二层意思,寻找意义,注入长久动力。
很多人以为自己没有成功,是因为自己没有宏大的目标。但是很多制定了目标的人,也往往半途而废。
原因就是,目标只是告诉你要去哪里,但是没有告诉你为什么去。能让你克服困难不断努力的,并不仅仅是因为目标有多宏大,而是目标对你有多少吸引力。
也就是说,只有找到达成目标的意义,才是长期坚持的根本动力。
作者周岭说他能坚持写作,绝不是因为写作带来的流量,或者能出一本自己的书,而是通过写作让他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世界,他希望通过写作唤醒更多希望改变的人。也正是这个意义,让他愿意写一辈子。
第三层意思,感受好处,体验当下愉悦。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怎样让目标意义不被时间冲淡,能始终感受到乐趣和动力,就需要转换思维方式。
如果认为坚持的过程是一种“牺牲”,就没有办法感受到乐趣了。比如,早起是牺牲了赖床的自在,阅读是牺牲了刷剧的快乐,跑步是牺牲了自由的生活……如果盯着这些痛苦,那么就强化了不舒服的感觉,就没有办法长期坚持。
这时,需要转换视角,多想想做到的好处:当把坚持变成了习惯,将习惯培养成技能,用技能打造作品或者产品,通过作品或者产品让更多人受益,并接受来自他人的肯定,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回路,更容易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进入心流状态。
陈春花教授说过: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长期主义才能超越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