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号称沏香茗一杯,有点装了,无非泡了一杯茶。红茶,价格中等偏下,但据说今年的市场行情不好,这个价格的茶叶质量肯定偏上。原价号称5000元一斤,为促销,打1折,对我这种不讲究的人来说,仍嫌小贵,不过还可以接受。至于古今茶事,引子是读作家潘向黎的《茶可道》。之前还读过车前子的《茶话会》,周作人和梁实秋的《喝茶》,刀尔登的《不读茶经》。我自己呢,则有一回失败的品茶经历,与《四川文学》美女编辑刘宇品茶,用的是一两左右的“酒杯”——当时尚未见过小茶杯——喝着不痛快,换了几种好茶都说不咋个,刘宇不时掩嘴而笑。
读书是休闲,慢慢看。喜欢东想西想,《茶可道》才读第一章就想到一边去了,不过所想之事都跟茶沾边。
第一章叫《梅花上的雪》,不说茶,说水。先引清代著名食客袁枚名言:“欲治好茶,先藏好水。”袁枚家住杭州,守着虎跑泉,不愁好水。虎跑泉我去过,泡龙井茶,一块钱一杯,不是一般好喝。但清朝诗歌协会主席乾隆皇帝认为雪水比泉水好,“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潘女士认为香得太热闹,不以为然。
按茶圣陆羽的标准则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家乡从前有家民生茶铺,用的就是中水——中河的水。茶铺的对联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中河不是扬子江,但水质绝对胜过扬子江。金堂三条河,毗河、中河、北河,在县城赵镇汇成千里沱江,沱江又汇入扬子江,上游的水再怎么说也比下游的干净。打小就听爱喝茶的长辈说过,河水比井水好,井水泡茶不香。如今河水已经不能饮用了,用自来水,自来水加了漂白粉,也不能泡茶,茶馆用的是矿泉水。
在金堂喝茶,常去毗河边上的半日闲。是当真喝茶。现在的茶馆都不纯粹,说是喝茶,不是斗地主就是打麻将。我们是当真喝,经常在一起的有王勇、夏祥林、黄敬光、王建军和易佑斌。茶一般,主打吹牛。
潘女士既是作家,又是红学家。她说:
一部《红楼梦》,在喝茶上最讲究的当数妙玉。连黛玉、宝钗都只能听她传授专业知识,黛玉还要遭她讥嘲,连宝钗也有点怕她。第四十一回,贾母带了许多人到栊翠庵,她给贾母端茶,说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等和黛玉、宝钗喝“体己茶”时,她用的是平时舍不得吃的五年前收的一个寺里的梅花上的雪,而且说“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这最后一句有点夸张,因为她自己也承认这梅花上的雪,她自己也“只吃过一回”。那么她平时吃的,大约也只能是吃不得的雨水,至多是其他雪水,但不是梅花上的。讲究可以,讲究得极端也是个人的事,无是无非,这位却要人知道,要人赞叹,还要把人家比下去,这样的讲究,便有些可厌了。一直不喜欢妙玉,一个出家人,怎么那么大的火气。何况喝一个茶,从茶杯到茶叶到水都要分等级,全无众生平等之念,无非是要显示自己的身份,真是其俗在骨。
潘女士这话我爱听,不就是喝个茶么,哪来那么多讲究。我对妙玉的雪水非常怀疑,梅花上的雪收起来,一放就是五年,那时候没有冰箱,怎么保管?五年陈,又不是白酒,越陈口感越好。
说起来怪有意思。茶这玩艺,天生就是雅俗共赏。文人,琴棋书画诗酒茶;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排名第七的都是茶。
百姓喝茶为解渴,还帮助消化,也可能想让生活多一种滋味,哪怕是苦滋味。
文人喝茶叫品,讲究这讲究那,直到讲究成茶文化。
穷人也坐茶馆,喝盖碗茶,一碗茶就能打发半天时光。还有那没钱的,照样进茶馆。这种人善于观察,看准了就要离开的茶客,就在他旁边守着,人一走,立马把人家喝白的茶端到自己面前,喝“加班茶”。店小二也不管,照样殷勤续水。我二舅爱坐茶馆,问过他,说是茶馆热闹,啥龙门阵都能听到。最好听的龙门阵要数评书,我偶尔溜进去听过,讲飞檐走壁的七侠五义。那回还没听个名堂,就被我妈捉回去了。
说起茶文化,刀尔登非常不以为然。他在《不读茶经》中写道:
“别忘了香喷喷的茶文化。有一次被绑去品尝普洱,在座的都是茶文化大师,其中一位,能喝出茶树的海拔,另一位分辨出茶工用香胰子洗过手,发脾气说:‘我一再告诉他们用皂角,用皂角。’轮到我时,只能支吾几声,不知所云。人家以为我深沉,连换三四样,最后急了,泡上压箱底的好茶,我只好如实赞美:‘这个最烫。’”
读到“这个最烫”时,我一下子笑出声来。
刀尔登还说,那些茶文化大师烹茶更讲究,由木柴而松木而炭,进而用竹。用竹也就罢了,“还要用绿竹、枯竹。单听名字,烧的不是竹木,竟是诗意。”诗意也就罢了,“更讲究的,用鸟窝,特别是鹊巢。”
大名鼎鼎的梁实秋先生却不大讲究。他在《喝茶》中写道: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唯茶是尚。”
梁先生不装,不挑嘴,有啥喝啥,能解渴就中,这才是真性情。
不是说讲究不好。有那个条件,不刻意显摆,加上真的懂茶,喝再高档的茶、用再高档的茶具,你管不着。车前子就特别讲究,用十几把宜兴紫砂轮流泡茶,一天要换几种茶,还要欣赏茶渍,玩各种花样。有钱,懂茶,能写会画,品味在那儿摆着,服他。
还有一种特别的茶:广东早茶。美食为主茶为辅,与其说喝早茶,不如说吃早点。我在广州喝过一回早茶,虾饺、烧卖、叉烧包、金钱肚......摆了一桌。早茶后逛街,半路上忽然想起来竟忘了喝茶,一壶铁观音还是满满一壶,不知道便宜了谁。
东想西想,读得慢,第一章读完,一杯红茶已经喝白,成“加班茶”了。
忘了说,泡茶的水不用竹木加热,用看不见的电,烹的是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