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百无聊赖,追了一段时间网文,后来,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没想到这段超大量“无营养”阅读经历让我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虽不似蒲松龄《司文郎》中的瞎眼僧能闻味道辨文章,但对文章的内在文气的感觉越来越敏锐……
气韵这种无形的东西是如此鲜活的活跃在我的眼前,与文章的遣词造句是否有文采没有必然关系,只与创作者内在的情蕴有非常大的联系,仿佛串起一串完美珍珠的银线,一气呵成,浑然天成,那是一股清气。许多经文,尤其先秦两汉的文章是这样,名家著作大多如是。我个人对佛经的感触更敏锐,读《心经》《金刚金》时,感应格外不一样,“时长老须菩提”、“如是我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唱三咏,反复吟唱于经句中,似阳关三叠,琅琅上口,绕梁三日,不绝于耳……那股清妙之气彷佛拂去了内在的“无明”,气韵这种无形的神秘力量牵引自己,某种无法言说的东西正悄然被打破……果然,读了一段时间佛经之后,看那些晦涩的理论书籍轻松不少,以前抓起书本不到五分钟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头昏眼花的症状奇迹般消失……
而反之读有些文字要么就是看不到文气,矫揉造作,拼凑一堆零散的豪无灵气的散珠;或者读来一股浊气扑面,太多垃圾网文就是这样。
看了娜塔莉《不安的时候,坐下来写》突然眼明心亮,恍然大悟,气韵原来是这样形成:当你不刻意讨好他人,说的全是“你要说的话,而不是你认为自己应该说的话”,那个你不逃避也不抗拒的部分,那个你直面你的灵魂的文字传递出来的能量就是气韵,处于生命的当下,写文的当下,穿越你狂野的心智,稳稳的与你的真我相联结那一时刻就是气韵产生的时刻。生命不止,写作不止,修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