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小灰,相信很多人已经对我很熟悉啦。今天呢,借由三节课整个12月都在进行的「复盘」来跟大家聊聊「复盘」这种非常好用,却又不是很难的一种工作方法。
本次分享呢,大概有四个部分:
1. 什么是复盘
2. 为什么要复盘
3. 该如何复盘
4. 给大家展示一个我复盘的例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事后诸葛亮」的感觉,我是经常有的。
其实我们都有复盘的意识,只是并不那么系统,那么成规则,更重要的是,我们事后诸葛亮,仅仅是事后而言,但是复盘,却可以给到我们具体的行动建议和指导方针。
所以,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复盘。
1. 复盘的定义
所谓复盘,其实就是从过去的经验、实际工作中进行学习,帮助管理者有效地总结经验,提升能力,实现绩效的改善。
这个概念可能比较复杂,简单说,就是通过总结经验,分析过程,给出一套可以落地的行动建议的体系化、结构化的总结方法。
复盘这个东西,最初是联想柳传志大佬总结并推广开的,尤其是当时连抄袭,借鉴的对象都没有的时候,他们只能从自己身上总结经验,并给出解决方案,这样一步一步实现快速迭代和优化,才发展成了今天的联想。
所以,复盘有几个比较典型的特质:
1,复盘不是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一定是自己的经验。
2,复盘并不是总结,复盘的核心是要以学习为导向,而不是让我们更加后悔那些没有做的事情。
3,复盘的本质,其实跟「快速迭代」这个概念别无二致。小米当初能够占领市场,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复盘文化。他们的复盘节奏很快,周期非常短,往往几天一个小复盘,然后继续推进执行,继续复盘。
2. 为什么要做复盘?
那么,复盘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呢?在我看来,最大的威力在于强化了我们对自己未来成长不确定性的「反脆弱能力」。
这个时代都要求我们是U盘型人才,即插即用,甚至在整个社会大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背景下,基本上不存在「可替代」性。
比如写文章,你写的再好,能完全不被替代吗?除了咪蒙,不依然还有那么多的千万级大号吗?小编换了一波又一波,你所谓的不确定性,可能真的会被取代。
相信大家很熟悉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今晚90后的这个公众号,脱离了咪蒙之后,依然可以制造出爆款。所以,这个时候其实不存在,谁也不存在谁离不开谁的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是,你是否有能力,在即使离开了高平台的赋能后,也依然可以快速成长。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就是超强的复盘能力。因为复盘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我剖析,自我分析,自我总结。
你成长的再快,如果不及时复盘,把这些成长道路上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说实话,确实是很浪费的。
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小妞助教的例子,有些人认识她,一个94年的,现阶段年薪半百万了,但是依然坚持每天对工作复盘。
她复盘到什么程度?今天反的错,以后再也不会犯,并内化成「行动清单」和「自检清单」,反而助她一路飞驰,仅仅2年,就策划了很多增粉百万的增长活动。
她接触新媒体的时候大概是2016年,那个时候基本上没什么人知道裂变增长,不像现在还有很多很多的体系课告诉大家增长的套路。她之所以能靠着增长活动实现跃迁,靠的就是复盘沉淀下来的经验,来推动她不断前行。
我可以po一下她在做一个裂变活动的自检清单细到什么程度:
说实话,极少数人能够完全非常清晰的把一个增长活动的执行清单和自检清单列到如此详细,这背后,是无数次活动之后的复盘所作出的沉淀,修改和优化。
而且,即便是你都知道了这些,其实大概率也做不到,因为这是别人的经验总结,你学不来的,你唯一能让这些经验变成能力的方法,就是实践+复盘。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简化的能力公式:
能力=执行+复盘
那么你或许会问,什么是可以复盘的呢?要我说,任何一件事情,都值得复盘。比如写了一篇文章,那么这里面也会有坑,也会有经验,也就会有成长。咪蒙团队甚至开一次选题会,都要完成一次复盘。
正如那句鸡汤所说:什么才是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比昨天的自己,好上那么一点点。
所以,明白了复盘的意义,我们该怎么做呢?
3. 该怎么做复盘
其实复盘简单说,就是四个步骤,我用一张图给大家展示一下:
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
Step 1:回顾目标
回顾目标,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目的,什么是目标。所谓目的,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念想,或者一个不那么明确的想要实现的东西,比如我想要变得更瘦,更美,写作水平更好等等,都是一个目的。
那么什么是目标呢?就是讲目的变得可衡量,可以用smart原则,也可以借鉴OKR原则,也可以是你所背负的KPI指标,总之就是要以可以衡量。
不过,目标也要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可以是一天,一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长期目标,也可以是一个季度,半年甚至一年的。
那么在这种周期不太确定和稳定的情况下,你要优先确定一个分界线,或者说是里程碑概念。所谓里程碑,就是典型指标,达成这个目标,该阶段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比如说我入职三节课近一年了,在前三个月,主要是带公众号的课程,顺带还接手了增长黑客内测,在5月份开始接手新媒体p2的内测课程。
那么,典型里程碑事件,就是「新媒体P2」的内测项目,来作为一个分界线。而新媒体p2在7月份的正式上线,可以算作另外一个里程碑。所以,如果我要对自己的全年工作复盘,那么分成三个阶段会更合理。
Step 2:评估结果
那么如何评估「里程碑」呢?其实着更多的是要依赖于自己的经验,比如内测项目典型跟之前带班的工作内容和指标不太一样,而新课上线之后,又跟内测项目的核心指标不一样。所以,大家可以根据公司战略调整,自己的KPI变化,自己的工作内容变化等方面来做拆分。
评估结果部分,尽量直接把结果说出来。比如针对完成200万这个业绩指标,通过拆解,会有至少三个相关性因素:转化率,流量,客单价。
评估结果,可以从亮点和不足两个方面来阐述。通过数据,简单直白,不带任何情感因素的来告诉自己,完成了什么,没有完成什么,有何亮点,有何不足。毕竟200万业绩完成与否,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也都会有些许亮点和不足。
比如实现了转化率的稳定,比如流量方面获取的不够多等等。
Step 3:分析原因
第三步,是分析原因,即针对结果进行结构化分析。比如那些做的很好的工作成绩,在主观和客观上,有何原因呢?
就拿新媒体p2的管理上来简单给大家展示一下。
比如在助教运营目标下,亮点有助教培训方面显著,完成了助教培训白皮书,覆盖90%的助教能力提升情景,且极大的得到了学员的赞美,夸助教们专业,认真,一针见血。
之所以有如此的成绩,在客观上,是因为三节课的助教对三节课的极大认可,让他们在从事助教工作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荣幸的工作,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就能更好的驱动助教培训。
在主观上呢,我尝试着输出的白皮书,并不仅仅停留在输出环节,还让助教去尝试了作业试批改和助教任务清单。解决了助教不同步的问题,让助教更聚焦在服务学员上。同时,试批改的「严苛」要求,拉平了助教们对待课程知识点,对作业的认知,更严格,多元化的看待学员的作业。
让助教们更认真的对待学员的作业,甚至助教们为了批改学员的作业,有的助教上要1小时批改一份作业,有的助教还要回去重新去学习和理解知识点,做到二刷三刷甚至五刷。也有的助教为了能够理解学员的思路,私下跟学员聊至深夜。
这两步是复盘的核心,因为客观,全面的说出那些好的结果和不好的结果,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那这也是复盘的一个魅力:不断了解自己,了解事实,或许事实可能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让你具备了一些「如何分析一个问题」的能力。
即便是分析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还有下一次,下下一次的复盘,来帮你纠正你的问题吗?下一次或许就对了。
最后一步,总结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你完成这个工作,这件事之后,能带给你的可以复用的经验有什么。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复用性」,也就是上面给大家展示的「清单体」或者可以立即执行的一些动作指导。
比如在课程管理上,激励手段要一套体系化的解决,作业清单要求要符合课程内容本身的知识体系、问题场景、以及刻意练习的效果等等。
然后,你还要根据你分析出来的那些失败的原因,去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什么叫切实可行?继续提升转化率可不叫计划,针对不同渠道设计两份针对性的详情页,才算是计划。
举个例子吧。以提升转化率这个动作复盘为例。结果是正向的,基本上完成了1%,但是部分渠道的转化率很低很低,比如详情页的自然转化率,渠道的投放转化率,均低于其他sku,那么这就是不足的结果。
这是结果部分。下一步是分析原因。我当初分析的原因,是用户对首页banner不感冒,且说服文案太长了,60%的用户在这里就流失掉了。于是后续的动作,是优化banner,以及缩短详情页文案。又改了3个版本。
发现,效果不好。那么好,继续复盘,这一次,我通过用户调研分析出了逻辑上出现了问题,于是我给出的方案,是修改整体详情页的说服逻辑。
改了三板之后,发现自然和投放转化率都高于0.8%,提升明显。但第三次复盘时候,发现自然和投放两者确实天然有别,在改版之后,投放高达1.5%,而自然端只有0.8%。
那么我下一次的设想,或许就是:是否应该针对不同的渠道,设置不同的转化页面呢?
你看,这其实就是「迭代效应」。很多时候,无论是活动,还是解决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递进的,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那么这个时候,也只有复盘,能够帮助你快速提升你的能力了。
最后呢,我再简单聊一下,我对复盘的运用,比如我对我11月的写作计划的复盘。
4. 我的复盘案例
首先,是回顾目标。
11月份的目标,是写完10篇文章,结果只完成了6篇,分别是3篇职场,2篇人物和1篇情感
目的之一,是因为想要锻炼「串联素材」的随机化提取能力,即在素材库中调取素材的能力。因此没有做到「聚焦」在某一个领域上。
目的之二,是想要继续验证自己的写作流不协调的地方,并作出修正。因为10月份的时候,写作流其实并不是很顺畅,后来调整过一次,所以想借此密集的成文,来检验流程的问题。
目的之三,是在写多领域文章的时候,可以关注更多的文章大纲。优秀的文章大纲,是可以直接复用的,是可以直接调取的,甚至比素材也要好使很多。
其次,是结果:
总目标下呢,还是完成了7篇文章的,算是亮点吧。但是不足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没能完成10篇的目标。
三个目标的关键产出物如下:
目标1:串联素材的能力,在职场类的显而易见,人物稿属于切入点和信息萃取的问题,目标1无法解决。完成度:印象笔记素材库搭建完成度:65%;未完成的部分:多平台文章、知识的信息转运流程。
目标2:写作流3.0版本,基本上可以解决人物稿、职场文、观点类情感文的问题,完成度70%;未完成的部分:精致计划的时间记录不够细致,导致写文的时间把控不够流畅。
目标3:通过文章,优化成「WHY」型大纲,「HOW」型大纲,「WHAT」型大纲,以及「WHAT-WHY-HOW」型大纲四类相对典型的行文结构。且搭建了「因果论模型」库,便于大纲观点的调取。
第三步,是分析:
之所以本月还能完成7篇,其实一个最底层的逻辑,是「自下而上」的逻辑。很多时候其实我是忽略了这个工具的最大价值的。
比如说大纲库,读的多了,拆的多了,其实就可以总结出一套可以对付这部分内容的文章;比如说因果库的建立,就可以帮助我实现观点的自由调取和切换。
而之所以没有完成10篇,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是素材调取不够极致,素材沉淀不够丰富,素材萃取的过程不够有效率,会导致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频繁的搜索和寻找中。
第二,是对时间的敏感度。虽然写完8篇文章,基本上都是模块化的写作,每天500字日更所做的拼凑,但是在其他方面消耗的时间,却没有记录和把控,这就对后续优化写作流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三,是一直想要做素材信息的流程图,结果一直拖到现在都没完成。信息流的流程化控制,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则素材库就太容易混乱了。
第四,那就是过度分散而不是聚焦,这也是过于折磨我的原因,也是没办法完成情感类文章的原因。
第四步,总结经验:
1. 优先套取why-how-what型大纲
2. 继续深耕「自下而上」的思维逻辑要继续执行
3. 信息沉淀要完善,优化输入-沉淀-输出信息流,这可以极大的提升素材调取的效率
4. 实时反馈记录写作时间,步骤是必须要坚持的,可以正向反馈文章的生产时间和时间规划。
下一步可执行的计划:也就是12月需要执行的一些动作
1. 完成写作流程化的优化,彻底匹配自己的写作节奏和感觉
2. 继续执行精致计划
3. 梳理素材信息流,优化自己对素材的流向、沉淀和加工
4. 晚上印象笔记的素材库管理,重组笔记本组和笔记本,以匹配写作流
总而言之呢,复盘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因为真的只是需要4个简单的步骤,且任何事情,都可以复盘。但是复盘也很难,是因为我们要清醒的认识自己,并且要把复盘当成一个循环。
第一次复盘的执行计划,就是你未来要复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