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
1、为什么调整好心态是学习“临界知识”的前提准备?
2、哪些心态是我们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
3、怎样建立我们需要的心态?
为什么调整好心态是学习“临界知识”的前提准备?
书中p030第二段是这样回答:“学习效率的小幅提升,可能只需要掌握或改进一个新方法/新技巧就可以;如果想要有大幅度的提升或质变,一定会涉及对自己底层认知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就触及一些更本质的问题:比如,你相信什么,你如何看待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书中p031第二段说道:“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能。”
书中p031第三段:“更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
你认为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它就会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有所展现。
如果你认为学习能力是通过后天培养的,那你自己就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如果你认为学习能力是天生的,那你就很难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自己。
这个就引申到了三观的层面,我也在探索中,这里和大家简单的分享。
世界观,我们怎样看这个世界的;人生观,我们怎样看待世界观下的人生;价值观:在我们的人生中什么是我们认为重要的。
如果我们认为世界是未知的,我们的一生是求真的一生,努力去了解真实的世界。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进而我们会选择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这个世界的思想和事情。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多种理解,以亚里士多德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为例:
1. 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2. 地球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地球不饶行任何天体(例如太阳),也不依轴心自转。
3.月亮、行星、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大约每二十四小时一周。
4. 在月下区域,也就是月球与地球之间(包括地球本身)的区域中,有四种元素:土、水、气、火。”
5. ······
还有很多内容,亚里士多德秉持的众多信念,和我们现存的信念有更根本的差异,但这是他对世界的理解。
(推荐想对三观有探索的伙伴读一下理查·迪威特的《世界观》,很惭愧我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也只是翻了几页就放下了。接下来要拾起它,好好研读一下。)
当我们对自己的三观有了一个初步的梳理之后,我们就能根据三观选择哪些我们认为重要的心态了。
那么回到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调整好心态是学习“临界知识”的前提准备?”
因为心态不变,你对“临界知识”的看法就很难改变,可能认为“临界知识”是很难理解的,自己学不会,就不往下探索了。
Ps:这里补充一点,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人是不相信自己的,以前的我也一样,刚上大三时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上说自己想成为一个天使投资人,当时我自己都觉得我自己是在吹牛,因为我认为这类生涯规划大赛就是“吹牛大赛”看谁吹得比较真实。但后来有老师相信我,对我说,宇萌你可以往这个方向上努力,因为你有很好的基础。(我大学前三年是做学生创业工作的,自己也经营过一年校园咖啡馆)当时我就傻傻的信以为真,觉得成为投资人还有点希望,后来我和一位投资人聊了我想成为投资人的想法,她说你可以的啊。后来我又傻傻的相信了,然后就刻意的去往这个方向上努力,后来被“T-LAB大学生天使投资人培养计划”录取,开始了真正接触创投。现在我依然把成为天使投资人作为我职业生涯最终目标,但现在我更清晰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投资人,成为投资人这条路该怎么走。
我想这就是相信的力量吧,也是一种心态的转变,因为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迈出了第一步之后更加笃定。
扯会正题,总结来说,为什么要先调整心态,因为不调整心态的话,我们会给自己设限。
去拒绝哪些我们本可以的事情。(仅代表个人观点哈)
心态的重要性以及它和我们学习的关系,我想远不止是上面说的这样。后面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探索。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也会对其不断补充。
最后用书中的回答相对比较合理,p043页后数第三段:“所以,想要真正学习得快,反而要让自己慢下来。这个道理讲透了,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一个常识。但是,可能即使我讲了这么多道理,很多人践行起来还是很难。为什么?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知道、明白一个道理,和相信、践行一个道理是两码事。”
知道、明白一个道理和相信、践行一个道理是两码事。道理我们都懂,但最后的效果却因人而异。
这里我觉得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一句话形容这个问题比较恰当,“我们对改变的成功经验可能并不多,但对改变的失败,一定经验丰富。”
如果真得想改变的话推荐两篇必看的文章:
搜狗搜索“心理专栏学习丨改变本质:如何创造新经验?” “永澄:改变的底层套路是什么?”
哪些心态是我们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为什么底层心态一是“绿灯思维”?成甲老师是这样总结回答的:
“总结一下: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我们有了开放的学习心态,那么在学的具体过程中,以慢为快是我们大多数人需要的第二个心态。
在哪里慢?——“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
书中成甲老师有说道他读书的目的:“打通知识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那么哪些是知识阻塞呢?——“自己不明白但重要的问题”
慢下来“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有想明白的问题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怎样建立我们需要的心态?
1、人类行为本质简化模型:TMBRT模型
(以下内容参考易仁永澄老师TMBRT模型:http://tm.runwith.cc/read/ji-zhu-mo-xing/tmbrt)
话术: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T:Trigger,触发器;
M:Motivation,动机;
B:Behavior,行为;
R:Reward,奖励;
T:Trigger`s Sensitivity,触发器敏感度。
应用案例:
触发器(T):当他人向自己提出建议,其实,提出建议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很多人无法区分建议和质疑之间的关系,他会以为他人在质疑自己,并将其认定为:有人要伤害自己。
动机(M):内心瞬间产生自我保护的需求,并驱动自己产生自我保护行动的动机。
行为(B):由于过往的做法中,“使用暴躁的情绪可以将其他人吓跑”这个行为是最具有有效性的,于是动机直接调动了这条解决方案。于是,自己立刻采取“表现出暴躁的样子”的行为。
奖励(R):提议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停止向小A提出建议。这个时候,因为解决方案生效让“被伤害”的威胁消失了,内在的小我也放松下来,获得奖励(后文会具体解释,为什么奖励都是内心的放松)。
触发器敏感度(T):这个过程强化了“只要有人给我提建议,我就要用暴躁的情绪吓跑他”这个触发器的敏感程度。
最后,整个过程的大部分环节都被反复强化地写到自己的身体中,并且自动运转,当事人都不考虑究竟自己为什么做出如此举动,他们只是记得一个句式:如果(If)有人提出建议,那么(Then)我就立刻暴躁起来。(这句话之所以要特别标注出来,因为If……Then……这个句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型,它叫执行意图。)
我们怎样用TMBRT模型建立我们的绿灯思维呢?
调整后的TMBRT模型
触发器(T):当他人向自己提出建议时,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动机(M):内心瞬间产生求知精进的需求,并驱动自己产生倾听学习的动机。
行为(B):由于过往的做法中,“安静的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个行为是最具有有效性的,于是动机直接调动了这条解决方案。于是,自己立刻采取“安静倾听别人的意见”的行为。
奖励(R):提议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断向小A提出建议。这个时候,因为解决方案生效让“求知精进”的需求持续产生,内在的需求得到满足,获得奖励。
触发器敏感度(T):这个过程强化了“只要有人给我提建议,我就要用安静的倾听来满足自己的求知和精进的需求”这个触发器的敏感程度。
最后,整个过程的大部分环节都被反复强化地写到自己的身体中,并且自动运转,当事人都不考虑究竟自己为什么做出如此举动,他们只是记得一个句式:如果(If)有人提出建议,那么(Then)我就安静下来倾听。
怎样建立“以慢为快”的心态呢?
2、体验概念打通后的成就感,相信复利的价值。
书中提到:“真正阻碍我们的是我们的不确定和恐惧。我们担心,我这样放慢了学习,真的就能够学得快吗?”
行动是战胜不确定和恐惧的最好方式。去拿出一定的时间去体验概念打通后的成就感,积累成功的经验,同时相信时间的价值,不断在一个点上积累,等待其产生复利效应。
以上是我的分享,请大家参考。也期待大家的分享。
小伙伴们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做过哪些“以慢为快”的事情?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自己慢下了呢?
2019年1月9日,
建议阅读完以下内容:
045—089页:“提升学习层次的三个底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