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出生在东北,上面有一个姐姐,比我大近7岁,小时候,爸爸妈妈要干农活,顾不上我们,姐姐从小就领着我玩,我和她最亲。
初中毕业后,姐姐先是到县城里学习了裁剪,后来就去了南方一家服装厂打工,在那里遇到了姐夫。两个人肯吃苦,谈得来,几年后,结婚,生子,年龄大了,两人回到了姐夫的安徽老家。
我后来考学,毕业分配到省内另一座城市工作。以前由于信息闭塞,各自忙碌,不经常联系,有事打电话。这些年,过年的时候,姐姐回来过几次,见面次数不多,后来,有了手机,微信,才经常沟通。
一转眼,姐姐今年都快60了,小孙子已经6岁半,她经常在朋友圈发布一些关于孩子成长的图片,昨天用微信给我发来一张照片,一看就非常喜庆。
照片里,姐姐梳着齐肩卷发,发尾略外卷,显得很精神。她身穿粉红色棉旗袍,右手拎着用油纸包的点心,左手领着小孙子,小孙子虎头虎脑,身子扭转到后面,用手指着远处,和她说着什么,她也扭头望过去。
只见,远处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笼,房屋是徽派建筑的风格,非常有特色,白墙、黛瓦、飞檐,远远望去,就是一幅田园山水画。
大红灯笼,和姐姐穿的粉红衣服给单调的房屋带去了一丝明亮的色彩,让人耳目一新。
我和姐姐聊了起来,她说,快过年了,她和姐夫领着小孙子去农贸市场买年货,姐夫给抓拍的照片,我称赞姐夫的拍照水平,拍出了她和孩子精气神,拍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我俩又唠了唠家常,她说今年春节不回东北看爸妈了,到了夏天,一大家子再回来,话语里满是愧疚和思念。我赶紧岔开话题,问了问那边放开后的情况,她和家人的近况,新年安排等等。
放下电话,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过年时的情景。
那时候家里很穷,生活条件很差,但是很快乐。小孩子最盼望过年,因为一到过年有肉吃,有新衣服穿,人们一见面都说吉祥话,即使小孩子犯了错,大人也从不说我们。
01、过年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候每年年前家里就会杀年猪,那场面可热闹了。
那年腊月十六,爸爸妈妈一商量,猪长了一年,分量够了,准备杀年猪。
杀猪是大事儿,必须分工明确,爸爸负责找人抓猪,二舅负责杀猪,妈妈负责罐血肠,切酸菜,做菜,姐姐负责烧火,我跟着姐姐随时待命,做一些随叫随到的小活。
一大早,爸爸找了几个壮劳力,帮忙抓猪,几个人合力把猪抓住,然后快速的用绳子把猪的四只脚绑起来,放到一张矮桌上,给猪放血。
每次给猪放血我和姐姐都特别害怕,捂着耳朵,闭着眼睛,躲在大人身后,等猪不出声了,才探出头来。
二舅是杀猪好手,先是烫猪毛,再是刮猪毛,最后,把猪肢解开。
猪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己家过年留着吃,一份要分给亲戚朋友,大部分要卖掉,贴补家用。
那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帮帮忙,吃血肠。”吃血肠,是招待亲朋好友的最高礼遇。
杀猪菜,是东北菜的代表。肉的味道,血肠的味道,酸菜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是绝佳搭配,味道非常纯正。
有肉好做菜,妈妈做了一大桌子菜,我和姐姐负责端菜,拿碗筷,来帮忙的邻居和亲朋好友,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点小酒,有说有笑,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吃完饭,我和姐姐捡桌子,刷碗,虽然很累,但是很快乐,因为以后有肉吃了。
从这时起,年的味道越来越浓。
02、过年糊墙,糊棚,糊窗户,贴春联儿
小时候屋子里的墙壁是土墙,棚顶要糊层花纸,窗户贴的是白色窗户纸,每到过年,爸爸就会买来报纸糊墙,买来花纸糊棚,买来窗户纸糊窗户。
糊墙和糊窗户都还容易些,糊棚可是一项大工程,棚顶高,要搭上跳板,爸爸站在跳板上糊棚,贴完一张要用条帚扫一下铺平,妈妈做监护,我刷糨糊,姐姐传递,分工明确。
有时,姐姐嫌我动作慢,就帮着我刷,糨糊是白面打的,很粘,本应该刷到纸的背面,因为正面有图案,不能碰到,否则,图案就不好看了。
我经常刷不好,弄得正面也刷到糨糊,姐姐经常批评我,我还不服气,爸妈就在一旁笑,那温馨的画面一直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家里盖了新房,棚顶是石膏板,墙壁刮的大白,窗户换了铝合金的,才不用糊棚,糊墙,糊窗户了。
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自古以来就有贴春联的习俗。
一到新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一贴,感觉门楣生辉,看着喜庆,有过年的味道。
每年贴春联,要在大年三十的上午进行,我负责在春联后面涂抹糨糊,姐姐负责跑腿,把对联递给爸爸,大门贴对联的位置高,爸爸站在凳子上,负责贴春联,然后用笤帚扫平整。
农村贴春联的地方很多,除了大门,房门,屋门,要正常贴春联之外,大门口要贴上出门见喜,井台要贴上井泉大吉,鸡窝、猪圈等要贴上六畜兴旺,屋里要贴上抬头见喜。
一进院子,到处都能感受到春节喜庆的节日气氛,大红纸透着一股喜庆劲儿。
03、大年三十风俗多
三十那天早晨,家里一定要吃鱼炖豆腐,再放上五花肉,寓意是连年有余。
下午那顿饭吃得越早越好,过了中午12点就有人家放鞭炮,开始吃饭了。
为了准备这顿饭,妈妈从早晨吃完饭就开始张罗,她把猪下货放到锅里一起煮,有猪肚,猪肝,猪肺,猪大肠等,煮熟后,可以炒着或拌着吃,那时,还不知道吃内脏胆固醇高,只知道这些东西好吃。
再炖个排骨,做个小鸡炖蘑菇,炒几个青菜就不少了。
饭前,爸爸会到院子里放鞭炮,之后进屋,全家人开始吃饭。
吃完饭,锅里烧一大锅热水,要洗头,洗脚,然后换上妈妈做的新衣服,我和姐姐扎上粉红色的头绫子,穿上新袜子,迎接新年。
过年吃饺子,应该是从老祖宗那里留下来的规矩,特别是三十晚上的那顿饺子,有交子之意。
天刚黑下来,爸爸妈妈就开始剁猪肉馅,剁酸菜,和面,准备包饺子,我和姐姐帮爸爸妈妈一起包,是爸爸教我们学会包饺子的,虽然包得不是很好看,但他们不挑。
三十包饺子的时候,还放一枚硬币,如果谁吃到了这一年就会发财,当时也不觉得脏,现在没有人去放硬币了。
到了晚上10点多钟,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爸爸负责放鞭炮,妈妈领着我们远远看着,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放完鞭炮,我和姐姐困得不行,也不脱衣服,倚在被子上睡一会,那时没有电视,灯要点一宿。
到了晚上十二点,妈妈叫醒我们,领着我和姐姐从外边抱柴进屋,柴通财,有发财的意思。
然后,开始烧火,煮饺子,其实那么晚了也吃不进去,只是象征性的吃了两个,再吃点猪蹄,寓意来年挠到更多的钱。吃完饭,就呼呼大睡了,因为第二天早上不能起的太晚,有人来拜年。
04、正月里来喜事多
大年初一头一天,早晨必须吃饺子,吃饭之前,先给爸妈拜年,那时,家里穷,没收到爸妈的压岁钱。
吃过饭,姐姐领着我,去给爷爷奶奶拜年,他们会给我俩压岁钱,虽然很少,但非常高兴。
天渐渐大亮起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少的给老的拜年,辈分高的人家,经常一拨人拜年没走,另一拨人又来了,主人会准备水果,花生,瓜子,茶水,卷烟来招待,小孩们的兜里揣得鼓鼓囊囊,花生,瓜子,糖块,啥都有。
村子里的马路上很热闹,人们来来往往,相互问好,一直过了晌午,拜年的人群才逐渐减少,各自回家休息,也只有过年,才这么热闹。
初二,是女儿回娘家串门的日子,马路上,女儿抱着孩子,姑爷拎着东西,一般要拿四彩礼才行,回娘家串门。
由于路途遥远,姐姐结婚后只回来过几次,知道她要回家的消息,爸爸妈妈不停的向大门口张望,我也非常高兴,盼着姐姐一家到来,见了面,拜了年,给小外孙的压岁钱可不能少,一家人高高兴兴,其乐融融。
初五那天,必须要包饺子,放鞭炮,老话说叫破五,意思是送走穷神,迎来财神,破除过年的规矩。
初五过后对吃饺子就没有特别的规定了,记得那年过了初五,妈妈就给我们吃高粱米,当时还禁着鼻子不高兴,不理解他们生活的难处,现在想想,真是不懂事。
到了正月十五,村里的老人说,去小河的冰上打个滚,身体好,然后,再吃河里的冰块,牙口好。
我就跟着姐姐,一起去河边。当时河水已经一部分融化,我们找到比较厚实的冰,在上面打了几个滚。
起来后,又小心的走到露出河水的地方,掰几块透明的冰,放在嘴里,冰块又凉又硬,咬下去嘎嘣响,吃过之后回了家。
那时水里有鱼,水也很清澈,不觉得水脏。过后想想,真是天真,大冷天去冰上打滚,吃冰块能有什么好处呢?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从正月十五往后的几天,村子里又热闹起来,村口不时传来锣鼓声,原来村里来了高跷队。
演员们踩着高高的高跷,穿着鲜艳的古代服装,手里拿着彩扇,脸上涂着油彩,带着古代的发饰,演员们站成两排,在马路上边走边扭。
一会停下来,左右两人相互做动作,一个向前迎,一个向后躲,走走停停,一直向学校操场走去。
姐姐领着我,和一群小孩跟在踩高跷的队伍后面,这时村民们也都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
到了学校操场,这时人越来越多,围成一个大圆圈,演员的演出才正式开始。别看他们踩的那么高,做起动作来非常灵活,有两个动作我记忆犹新。
记得一个人倒下了,我想那么高的高跷,一定站起不来了,没想到一个鲤鱼打挺,竟然站了起来,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演员们还做了各种花样的动作,一个男演员站在中间,腋下夹着另外两个女演员,转起圈来,女演员衣服的裙摆和脑后的大辫子,在空中飞舞起来,看得我眼花缭乱。
演员们都挺卖力气,表演的非常精彩,大约踩了20多分钟,锣鼓声停止,演员们围着人群走一圈,表示答谢。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要吃猪头肉,爸爸用烧热的烙铁把猪头褶皱的毛烫掉,再泡到水里,用刀把烤糊的部分刮干净,最后把猪头劈成两半,放在锅里烀猪头。
先用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慢慢的煮熟,每次煮熟的猪巧,爸爸都会给我和姐姐吃,他说,吃猪巧人聪明。
猪头肉一吃完,这个年也就过完了。
没有几天就要过年了,让我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儿,我离姐姐家有几千里远,离父母家有200多公里远。
我在这端,姐姐在那端,空间的距离虽然很远,但是心里的距离很近,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会相互思念,彼此祝福。
我准备初二回娘家串门,看望爸妈,陪他们过一个愉快的春节,也盼望着夏天早些来到,和姐姐一家早日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