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想更懂你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想到这是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至少会让学生知道别人想懂他们。可是,上完这节课,不知道学生收获到什么?至少从教师这个层面来说,这节课并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第一环节是学生身边的重要他人。让学生写出身边的重要他人,最后提到如果和重要他人发生冲突应该怎么解决?然后进入到了第二个环节“其实我更想懂你”。三个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扮演,然后分享在扮演这些角色之后的感受?
整节课结束之后,我总是感觉到缺少了什么?虽然学生写出了他身边的重要他人?可是,写出这些重要他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的理解是,写出重要他人就是要感谢他们的存在,感谢他们带来的改变。重要他人在他们生命中留下了痕迹,值得学生们记住。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个特殊的时段的都会遇到重要他人。重要他人的出现让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感谢自己身边的重要他人,也要做好别人的重要他人。只有从感恩的角度去让学生思索重要他人,这个环节才有价值。重要他人对于学生很重要,可是这些重要他人与学生发生矛盾的时候,会如何处理呢?
第二个环节中的老师批评打架的孩子,妈妈抱怨玩手机的女儿,爸爸给孩子报辅导班。三个情节都来自生活,学生扮演起来问题不大。学生在表演完之后,谈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其余的学生也说了自己的感受。可是,学生谈感受与解决这些冲突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虽然学生做了换位的表演,但是这种表演并没有教会学生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这种情景式的表演在其他的课程中也出现,老师让学生做过表演。学生作为一种游戏去完成,并没有体会到这种情景和其他科目中的情景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因此,作为心里素养的课程,就如这节课的标题一样,传递出我也更像懂你。所有的重要他人和学生发生冲突,本质不是冲突,而是一种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二者都是希望能够更加的懂你,却用错误的方式进行沟通,导致冲突更加的大了。通过这节课,如何的给学生传递出希望懂别人的意图?如何让学生化解和这些重要他人的冲突?有了这两部分知识的铺垫,可能就会更加的完整,让学生得收获更加的大。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正在处于青春期,他们也是非常渴望有人指导和重要他人发生冲突如何更好地处理?其实,我认为,发生了冲突之后,可以用“客观描述事情”+“感受”+“产生了什么样的体验”+“希望对方如何做?”比如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这个情景,母亲的正确表达应该是“我看到你玩手机的事情,让我感到有一丝的担忧,害怕你的学业受影响,内心产生了一种害怕你将来的生活不好的体验,我希望你能够在减少看手机的时间,把精力用到读书。”孩子的回应可以是,“妈妈你的说话的语气让我感到不舒服,有一种别强迫的感觉。这种说话的方式,让我想到了你以前和我不愉快的精力,我希望妈妈能够用好的语气和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