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这本书,从年前看到年后,本想将她作为我进入围成的圣经。但通书读下来,才发觉是我自己太不切合实际。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这两句话已被各大媒体软文借用,并不断标新立异。对此话的浓墨重彩,确实降低了很多人对《围城》故事性及钟书先生在细节描述上的超强功力的关注度。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又犯了读书的大忌,但在最后,杨绛先生写钱钟书的《围城》时,我才仿佛找到了黑暗中的光明。《围城》这本书确实不是钱钟书个人的成长轨迹,但一定有他人生的某些经历。因为事前读过《杨降传》和《我们仨》所以对钱杨夫妇的人生经历略有了解,仿佛也会将钟书本人带入到鸿渐身上。但每每读到关键时刻又觉得这并非是我听到的钟书,而唐小姐、苏文纨以及他的正牌太太更无从追踪杨先生的影子。
前几天听了怀沙解读的《基地》,从三个方面了解了阿西莫夫写这本辉煌巨著的手法。最令我产生共鸣的,即是他七部曲中展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写作手法。读来让人震撼,用怀沙的话来形容是套娃模式,一层套一层。但钟书先生的文章却是平淡中见才华。虽在框架上并非我说熟知的那种形状,但每个细节读下来都如临其境,对于每个情境的描述,及后叙的比喻,犹如神助,让人读完大呼过瘾。
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对于方鸿渐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又一个套娃,而在最里层的小娃娃,便是方鸿渐那颗纠结犹豫的心。
钟书先生在描述方鸿渐在选择孙柔嘉的一笔带过,着实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仅剩的二三十页的时候,我还在期待可以读到此部分只是钟书先生的一个玩笑,然而并未如愿。也许钟书先生并不想在情爱的结局上落下大量笔墨。只想让读者能够感受那种爱而不得,以及无奈爱情的滋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想来这不过是一个寻常无比的爱情故事。但其中对男主角及事中涉及的人物的命运都做了相应的描述,虽然有人有结局,有人的结局我们不曾读到,但这正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又何尝不能作为增长人生经历的读物来读呢?
钟书先生和杨先生的爱情是令人艳羡的。但我最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二位先生的幸福生活,付出最多的,最勇敢的却莫过于杨先生。钟书在杨先生那仿佛一个孩子。每每打碎东西,弄破物件都要找杨先生,通常得到的反馈是:没关系,我来修。
这也让我想起乔布斯,乔大神的爱情:他对第一个女人的决绝,对始终无法得到的女神Tina的无限爱恋,以及对一直在他身边守护他的妻子的依赖。也许最后的赢家是这个曾经因乔大神的忽视而受伤的女人。她曾经说过“他像激光那么专注,当他的光芒照耀到你身上,你就会沐浴着他的关爱。但是,当他的光芒转移到其他关注点时,你就会觉得人生非常黑暗”。看吧,如此强大的劳伦,也会有失落的时候,要想守护个成功的男人,或者说是你真爱的男人,女人必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你现在经历的事情也许会让你感到沮丧和绝望,但只要不断强大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影响到你的选择。
初稿日期:2018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