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我响应于老师号召,在简书上写下我的第一篇文字,到今天,字数统计:文章近300篇,字数统计20万。有过多次日更的开始,有过多次功亏一篑:有时是不小心发晚了,有时是有侥幸心理,想着还有复活卡可以用。有时是实在不知写什么,有时是懈怠,听见心里的小人说,算了吧。但不管怎样,断断续续,屡败屡战,断更从没有连续超过两天,总怕一旦放下,很难重新捡起。
回顾写作经历,从最初的信心满满,整天就想着写点什么,到中期的自我怀疑,不知道写这些有什么意义。想到乾隆皇帝,一人就写诗4万首,没有一首进入中小学必背行列,就担心自己写不好,疑心他人耻笑,怀疑写作的意义。很多次询问自己,我是“通过写作”还是“为了写作”?“为了写作”我不甘心,“通过写作”我又有什么收获呢?每天晚上搜肠刮肚,苦思冥想,耗费大把时光,意义在哪儿呢?难道仅仅为了完成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来,在一天一天的坚持中,我终于明白,写作是为了思考,为了更好地行动。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很多时候,当我遇事不知所措时,我尝试着写下我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相关事项有哪些,哪些是我可以改变的,通过写这样的方法,我的思考更深入,我的行动变得更有力量,更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站在上帝的角度看,也许我所谓的思索不值一提;也许我所谓的思考的结果,他人早已经通晓。那又怎样呢?我思故我在!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书上看到的,都没有通过我自己思考得来的印象深刻,都没有我自己想通了、想透彻了,更能指导我的生活。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呀,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干扰,宁静专一,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写作时总想着阅读量,点击率,想着他人的评价,怎么可能写好呢?想通了这些,我便豁然开朗,从此,写作不是任务,是嘉奖,是我对自己平淡生活的奖励。
因为要记录,要每天写作,我开始阅读原来购买的书籍,哪些蒙尘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开始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余应潮《致语文教师》,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王君《最美语文课》……这些专业书籍成为我的案头书,成为我晚上下班在家的伴侣,成为我写作的好帮手,成为我课堂教学灵感的源泉。
因为要写作,我开始从“写”的角度读书。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有创意地表达,如何选择写的角度,如何写得更生动形象,诗意动人……我慢慢理解了读写结合的方法,对词语有了一点点感觉,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对我而言,不再是干巴巴的概念,是有一点点的文字体会。我的阅读教学不再蜻蜓点水,不再让词语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不再让词语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边缘。
因为要写作,我对学生习作中的痛苦感受更深,不敢说感同身受,但绝对可以说充分理解,没有写作素材,不知道怎么写,文章总是写不长,抒情总是干巴巴的,写作没创意等等问题,我都是过来人,可能对学生的习作指导更具体。
因为要写作,我只能挤时间,间接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语文教研组长,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铺天盖地而来,不完成这些,就没有时间写作。因此,我总是一边完成一边思考,还有没有更优化的方案,更好的方法。
因为有了写作,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我的心态更加平和,因为日复一日的坚持,我对我能掌控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有句话:为了使灵魂安宁,一个人每天至少该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喜欢写作,但我一直坚持着,会让我感到些许痛苦,但却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充实感和成就感的事---阅读和写作。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生活中有太多艰难。无论遇到了怎样棘手的问题,令人厌烦的困境,写作这个支点,给我足够坚固的力量感。我不想理会我的思考是否有价值,我的坚持是否有意义。
持百谋而莫决,不如持一谋而急行。
再次感谢给我布置了写作这个“作业”的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