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农业研究,是寂寞的。要安于寂寞。……作物一年只生长一次。不能性急。搞农业,不要想一鸣惊人。农业研究,有很大的连续性。路,是很长的。在这条漫长的路上,没有敲锣打鼓,也没有欢呼。是的,很寂寞。但是乐在其中。
以上这段话,是汪曾祺短篇小说《寂寞和温暖》中的句子。是农业科学研究所中资历最老的技师“早稻田”说与初来乍到的新助手的话,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沈沅。
沈沅,是农科所中既引人注目又引人侧目的人物。人们叫她“沈三元”,取“连中三元”之意;也叫她“沈三员”,因为她在校时先是团员,后是党员,刚来了又是技术员。而无论是“沈三元”还是“沈三员”,两者代表着一个意思,即:少年得志,前程万里。
不过,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们发现,她“志”是得了,却并未持续万里的前程。她被不明不白打成了右派;虽然她一直以来都是安静又朴实,但这样的遭遇,还是让那些嫉妒、羡慕她的人心中熨贴。
当然,说起“农科所”和“右派”,大家都知道,这与汪老的个人经历吻合;可以说,《寂寞和温暖》是一个表露汪老“精神内创”的故事。
不过,汪老其人是个通透、洒脱之人。当年在张家口农科所改造时,他写下的文字也多是对劳动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甚至总有淡淡的暖意洋溢在字里行间,却唯独没有“右派”生活的凄凄惨惨。
同样的,在《寂寞和温暖》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温暖,是人心的向善与向暖;至于那些反面人物,故事中自然也有,不过,汪老是以幽默与淡淡的讽刺将其呈现,读来少了一份沉重感,却是更深刻地体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咸。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感受下沈沅的感受:寂寞。温暖。
1
寂寞。自由的寂寞。寂寞的自由。
先来说“寂寞”。农科所的寂寞,刚刚提到了。也就是“早稻田”说过的那种情形;而这种寂寞,于沈沅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首先,她热爱这份工作,自然甘于这种寂寞。然后,她喜欢清净与素净,而与农作物打交道的工作环境恰巧能够满足这一点。
所以,这样的寂寞,称不上是真正的寂寞,倒更像是一种自由。
书中,在进入故事之前,作者先带我们了解了儿时的沈沅、学生时代的沈沅;而彼时的她,也是寂寞的。
母亲死得早,儿时的她跟父亲长大。父亲出海,早出晚归,年幼的她就常常一人坐在异国他乡的海滩上,望着大海,等父亲回来;到了读书的年龄,她一人回国上学,国内唯一的亲人是舅舅,可舅舅家很穷,所以她的整个学生生涯几乎全是在学校宿舍度过。
这样的经历,使她习惯了清净,喜欢干净、素净的东西,同时,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心情也一贯平静。这样的寂寞于人心是有好处的。是这种寂寞练就了她日后承受各种寂寞的能力。
2
还是寂寞。内心的寂寞。寂寞的内心。
这种寂寞,不同于前一种寂寞。前一种寂寞能给人以安静与自由;而它却是将人推向黑暗的无底深渊。
这寂寞分两个阶段。一是父亲当年被划成地主时;一是七年后,沈沅又因此被打成右派时。
半生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大海之上的父亲,只不过是在国内买了一点田,盖了一座一楼一底的房子……而当年正在读高中的年幼的她,不相信被海风吹得脸色紫黑、五个脚趾一般齐的父亲是地主,便在日记里写下了她的困惑与不满……
这一前一后两件事,带给沈沅的,是同样的孤独、寂寞之感。那不由分说、求告无门的遭遇,那人为的、恶意的、令人百口莫辩的栽赃、迫害,使18岁、25岁的沈沅遭受前所未有的孤独,以及几乎无法消解的寂寞。
不过,坚强、安定如沈沅,到底挺了过来。我想,这得益于她读过的书籍、得益于她那强大的内心、得益于她先前独自一人度过的寂寞岁月。
3
温暖。劳动和劳动者带来的温暖。令人醉心的温暖。
一向安静寡言、习惯了寂寞的沈沅,能深得农科所工人们的心,这一点很令人欣喜。
女工愿意和她亲近是因为她不“酸”,也就是不高傲;这确实。而放羊的、锄豆的未成年小工,也常来找她;或许是因为她的清秀、她的和气。至于那个赶单套车接她来的老工人王栓和她聊得来;可能是因为她的实在、单纯。
她喜欢在工人们下工后忙于做饭时,帮忙逗会儿小孩儿;也不嫌弃庄户人的随意与邋遢。如此,她方才从这些朴实的人身上得到无价的情感:喜爱和信任,以及因此生发出的温暖。
特别是当她接受各种批判,精神崩溃之时,王栓的话——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整你,折磨你?听见他们说的那些话,我的心疼。他们欺负人!你不要难过。你要好好的。俺们,庄户人,知道什么是谷子,什么是秕子。俺们心里有杆秤。他们不要你,俺们要你!——这样的话唯有用“温暖”二字来形容,这样的温暖醉人心。
而当她定为“一般右派”,在本所接受劳动改造时,这种温暖时刻不离左右。
还有,她喜欢干活。田野里灿烂的太阳,青草和庄稼的香气,每天晚上安静的读书时光,所有的这些都是醉人心的温暖。
4
还是温暖。早稻田和赵所长的温暖。令人感恩的温暖。
劳动者给予沈沅的温暖抚慰她心灵的伤害与寂寞;而早稻田和赵所长与之相比,则在安抚她情绪的同时,于实质上改变她的艰难处境。这是值得感恩的温暖。
早稻田作为长者、师者,不但自一开始就对沈沅做了教导,还在日后有机会时,向新来的赵所长提议为沈沅平反;并且,他还大胆地在先进工作者评比会上提名沈沅为候选人。早稻田对沈沅所做的这些,无不充满着恩情。
而赵所长呢,就更是了。他是救沈沅出苦海的关键性、决定性人物。有气魄有担当,更有自己的作风和立场,不随波逐流、顺风倒。
最关键的,是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特别是他那句“我们需要人,我们迫切地需要人”,凸显了他的实干精神。
同时,他关心同志、体谅人。不仅不需要沈沅对他的感激和感谢,还分外给予她长者对于年轻人的关照和体贴。
在故事结尾处,赵所长念了句《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的领导,令人敬佩。这样的恩情虽不需感念,但这样的温暖却永生难忘。
很喜欢汪老在故事最后塑造了赵所长这样的人物,希望这世界能多些赵所长样的正派人、正义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