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玉米引发我的思考:一位朋友送我一袋自家种的玉米,由于多年未吃,我如获珍宝,为了增加玉米的鲜度我只剥去玉米的几层粗糙外皮,留着几张包裹着玉米的身体,开始煮起来,1分钟、2分钟、5分钟……,很快,熟了。拿出热腾腾的玉米,试图继续剥去几张裸露的外皮,我惊呆了,那玉米颗颗饱满晶莹剔透,一行一列间的精致排列,不禁感叹为什么如此完美,我们的教学能做到如此境界?本周一聆听了陈康金教授关于东庐中学的教学模式和姜美玲女博士的讲座,让我最近的思考拨开云雾见天日,要做到如此精致的教学,我们的教师不能无动于衷,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一、课前备课要到位。
陈教授他们经历过活页本备课、反思型备课、简案备课、在原有的备课本上做批注,做调整,写反思,尝试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备课,为什么?他们想找到一种性价比最高的备课方式,因为他们明白,备课就是给学生投资,他投资的力度直接影响产出的效益,为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苦工,在备课本上多花一分钟,就可以节约所有学生一分钟,教科书上的字那是惜字如金,插图更是图文并茂为研究重点突破难点创下基调,想一想,做一做,练一练的设计更是教科书别有用心之处,作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研读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当然备课除了备教材,还不能忘记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就是要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老师和同学的点拨下跳一跳能轻松的获得新知,给孩子营造一种温暖的氛围,让每个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
二、课中执教要灵动。
之前,中国教师报记者禇教授来到我校了解我校的“30+10”课堂改革,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我们“30+10”的课堂执行情况,我陪同禇记者巡察了学校8个班级的课堂执行情况,教师们在课堂上各个激情飞扬,精神抖擞,这样的课堂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吗?我非常满意教师们的表现。但是之后与褚记者的交流却让我大吃一惊,他说他观察了8个班级的学生,学生学习的状态积极?学生的学习投入?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的学习快乐?学生今天表现了吗?……一连串的追问,让我如坐针毡,我们的课堂把关注的点都放在老师身上,从未考虑过学生学的过程怎样,他们是否快乐,是否愿意,从未留意,从那一次开始,让我对教学又有新的认识。是啊,我们教学面对的观众是一个个鲜活的孩子,如果观众不满意,我们的投入有意义吗?结合两位专家的优秀做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课前预习或上课前几分钟的自主活动:教育最大的价值就是自由。我们在学习新知前应该给学生搭建预习的机会,可以安排在校内学习时间也可以是回家作业时间,没有经过学生对新知的了解,课堂中与同学,教师的交锋就变得毫无把握,也谈不上有思维含量的深入思考,课前预习可以通过阅读书籍,翻阅课外书,查找资料,电脑,手机等多元渠道的搜索,让自己对新知有多维度的新认识。为了让40分钟学得更有意义,我们必须主动去预习,而且预习的越到位,你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就越明显,对学习的成就感也将随之而来。
(二)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破除知识垄断的壁垒。在预习或课前几分钟的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自己存在疑惑或困难的知识点,相信这个知识点很多学生会产生模糊认识,那肯定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了,那就基于学生初浅的认识营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通过小组的力量将不完善的知识逐步走向完善,而且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相信课堂会因他们而精彩,知识也会因他们的参与而变得鲜活而简单。
(三)分享表达:尽情地表达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后孩子们或多或少对新问题有了自己新的认识,有些人思考深刻些,有些人思考浅层些,但相信都有各自的理解,这时候渗透一个分享表达的机会,让孩子们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不仅锻炼学生的表达,而且长期坚持能锻炼孩子各方面综合的能力。
课堂中一旦引进了三种活动学生自主活动、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分享, 就一定能够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和格局, 给予学生活动与思考的空间, 形成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反思式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袖手旁观,教师则是在课堂教学中,虚怀若谷地倾听并细致入微的接纳每一个学生的疑问与困惑,串联每一个学生的发现与创意,通过反刍将儿童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从而使得微妙的差异得以交响。然后再“倾听”、再“串联”、再“反刍”,如此循环往复。
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能不幸福?是的,让课堂中的每一个孩子有奔头就是我们教育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