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些牛人的分享,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点。身为斜杠青年,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时间,身兼数职却依旧能游刃有余。
很多人都忍不住要问:如何管理时间,才能健身、写作、读书、理财、家务、休闲……什么都不误呢?
而我们普通人,与牛人的差距,究竟是在哪里、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努力呢?
或许,史蒂芬·柯维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1.积极主动
①先发制人
在意识和行为上采取主动。
《驱动力》一书中曾提到人在进行某项活动或采取某种行动时,共有三种不同层次的驱动力。
7月开始,每天提交晨读感悟的人数明显增多。这里面有第二驱动力――激励机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第三驱动力――自发性,因为大家都想要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自己。有了提升自我的意识,再配合每天的行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②理智大于情感
《瞬变》一书中提到了大象与骑象人的心理模型,这与高效能人士的主动性也有融会贯通之处。
情感好比体积庞大的大象,理智则是那个骑象人。骑象人看似高高在上掌握着方向,但大象却总想按自己的想法规划路线。
而高效能人士恰恰是那个能够用理智战胜情感,在处理事物时能占据主动权的人。
因为占据了主动权,所以才能临危不乱宠辱不惊,以自己的节奏前进。
运乃强者谦词,命乃弱者借口。高效能的人永远都在想如何解决问题,注重的是影响范围,也就是说我能改变什么。而低效能的人却喜欢强调困难有多大、环境有多不利。
2.以终为始
前几天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广为流传――《你的勤奋正在毁了你》,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很多人只是看起来很忙、很努力,但其实心中没有目标和方向。那些所谓的努力,不过是日复一日的琐碎和重复。
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工作几年真正的收获是什么,还是说只是单纯地把同一个经验用了几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其实前半句说的“初心”,就是后半句的“终”字。当你为了目标努力前进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就怕你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我一个前同事,不知她什么时候开始想跳槽的。直到她有一天问我借电脑,说要报考公务员,我才发现她宿舍墙上多了几张写有复习计划的便利贴。
后来又没了动静,再后来我调离了原职,我们的联系也少了。
几个月后,突然传来了她辞职的消息。毕业四年后,她终于找到一份与她专业对口的新工作,也如愿去了省城。
现在的她过得很好,朋友圈里经常晒出来聚会、逛街的照片,人也瘦了美了开朗了。比起以前那个体型偏胖素面朝天、从来只是默默给朋友圈里其他人点赞的她,现在的她才像是真实的她。
3.要事第一
我买了一本效率手册,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然后每一年都要做计划。
①急所当急
每个月开始前,手册上都有这样一页:
重要又紧急的事:我写的是每个月月初应还的房贷和信用卡,以及各类定投扣款事宜。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一般我会在这部分罗列得稍微多一些。比如每天的晨读感悟、每个月应完成的工作量以及每月读书计划等。这些都是重要,但需要分散到当月的每一天的事情。
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这部分我基本上都是空着的,因为我觉得既然是紧急的事,多为突发状况,没办法提前计划。
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比如逛街、看电影一类休闲娱乐活动。
将所要做的事用四象限法进行分类,可以使我们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而不会因为纠结先做哪件事而变得毫无头绪,效率低下。
关于效率手册,我个人亲测有效。对于对抗拖延症,提高办事效率很有帮助。相见恨晚呐!
②个人管理四步骤
确定角色: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客服,每天联系客户。
选择目标:本月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完成联系450名客户。
安排进度:一个月按20个工作日计算,为了顺利完成目标,我每天至少应保证联系客户22人。
逐日调整:但上周我外出培训,没有完成序时任务。这就意味着本周,我每天不止要联系22名客户,才能追平与同事的差距。
下午召开部门会议,临时被派发了写征文及参加演讲比赛的任务,所以我的本职工作时间又被挤占了。为了不影响后续更多的工作进度,从明天起,我每天需要联系的客户数又要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