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喜爱读书。几十年来,各式各样的书籍看了不少,从学生时代逮着书就细读,到后来工作因为时间原因和专业原因,对书籍有了选择,并且也根据自己的专业相关和兴趣相关,决定是精读还是泛读。
但是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后来提起,大多只记得这本书我看过,大约写的啥,但是一问具体就啥也说不上来。很羡慕很多名人和一些读书达人,为什么他们可以出口成章,为什么他们可以把自己读过的书说得头头是道?
近日,偶然翻到弘丹老师所著的《读书变现》,本书阐述了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怎么成为事业。读到读书方法的时候,顿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就是缺乏关键步骤,才让我自己几十年都是在低效率读书。
弘丹老师在读书方法这个部分,讲到了读书的误区和快速阅读法、深度阅读法、主题阅读法三大高效阅读方法,无论是在读书的误区还是在三大阅读方法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输出”。
在读书的误区中,弘丹老师提出的其中一条误区就是“只阅读,不输出,不行动”。在三大高效阅读法中,弘丹老师都强调需要在读书的同时,通过“输出思维导图或是读书收获”,“写读书类文章,或者做直播讲书,教给别人”“搭建知识体系,输出读书报告或主题文章”“践行或是主题分享,教给别人”等方式进行“输出”,很显然,不管是哪种读书方法,弘丹老师认为“输出”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或者说,在《读书变现》这本书中,更多的都是在讲怎么做“输出”。
在《读书变现》这本书里,还提到了“费曼学习法”,弘丹老师提出的快速阅读法、深度阅读法和主题阅读法的背后其实就是“费曼学习法”。费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提出的“费曼学习法”通过“以教促学”的方式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并且快速吸收信息。第一步,确定概念;第二步,教学,把这个概念讲给别人听;第三步,回顾,遇到问题或是解释不清的时候,回去重新阅读或是查阅资料;第四步,简化描述,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化复杂为简单。可见,费曼学习法,实际上就是“输入”帮助“输出”,“输出”倒逼“输入”。
其实,很多文学大家在这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许那个时候还没有“费曼学习法”,但是,这些大家们在读书的实践中都总结了类似的经验。众人皆传《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学识渊博,精通多门语言,经史子集侃侃而谈。钱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回忆说,钱先生之所以学识广博,不仅仅是钱先生记忆超强,更重要的是钱先生读书时喜欢做笔记,做心得,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成就。
在钱先生去世后,杨绛在整理先生遗物时,整理出钱先生的外文笔记3万多页以及大量的中文笔记。同时,还有老先生的读书心得共计23册2千多页,包括《全唐文》、《楚辞》、《周易》等的读书心得。可见,钱先生在大量阅读“输入”的同时,也在通过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方式进行“输出”,通过这种输出,对自己所读过的书进行深度思考,举一反三,才有了博闻广记,学识渊博的文学大家钱先生。
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一生爱读书,他不仅爱读书,而且读书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眼到”好理解,“手到”就是爱做笔记,爱做批注,1917年,年轻的毛泽东在阅读蔡元培翻译的《伦理学原理时》,10多万字的书,他做了1万2千字的批语,尽情抒发做什么人、怎么做人的阅读体会。他在延安的窑洞里,把李达所著的《社会学大纲》看了10多遍,并且写下了1万多字的批注。除了爱做笔记,爱写批注,他还喜欢把看过的书自己吟诵,或者在不同的场合讲给其他人听,这就是“口到”。实际上,毛泽东同志就是通过“眼到”来做“输入”,通过“手到”“口到”来做“输出”,最后就是“心到”。
其实,自己想想,在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自己曾经也有过“输入”帮助“输出”,“输出”倒逼“输入”的经历。小学时,喜欢看48集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看完就讲给同学听,讲不清楚的就回去再看,所以到现在几十年了,还记得至少一半的集数名称,比如第一集就是《桃园结义》,第十集就是《辕门射戟》。到初中时,把在一本小说月刊上连载的金庸先生的《碧血剑》讲给同学听,讲不清楚就回去再看,同样现在也是记忆深刻。只是,虽然无形中在阅读后使用了“输出”的这个步骤,但是并没有系统的,有意识的把它自觉应用到以后的读书中,觉得读书只是“输入”,导致读书效率事倍而功半。
也许有很多阐述读书方法的书籍和文章,但是感谢《读书变现》这本书,让我真正知道了读书不仅仅是一个“输入”,而且还要通过“输出”这个步骤来倒逼“输入”。一方面是指只有通过“输出”,我们才能对“输入”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并对自己的吸收程度进行检验,进行查漏补缺,和固有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提高“输入”效率;另外一方面,在“输出”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更高质量的内容需求,需要我们去进行新的“输入”。古人云“朝闻道夕可死也”,诚不欺我!
欢迎留言讨论,关注我,一起读书,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