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大多数人,几乎是所有人,都有求偶的需求。不论是处在什么人生阶段,生理或心理都需要安慰。
我自视年龄不小了,同龄人圈子里都是在择偶/求偶的极佳阶段的人。可一方面,单身的人很少内部消化,而外部的“新鲜血液”同样不多。他们在我看来都是优秀的人,是值得一切幸福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我认识他们,而认识他们的人,太少。
我最近在重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然后关注到了黛西和乔丹两位女士,当然还有下一章出现的那位女士。她们比起我身边的单身姑娘来,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自满,自我满足。
可能是我们从小被教育“谦受益,满招损”——虽然说出这句话的人就已经很招损了——谦卑、从众、不表达异于常人的想法,似乎跟尊老爱幼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胡适讲过一个《列子》里的小故事。
大概是一位贵族在祭祀的好日子里宴请乡民,一只大雁被奉上来。贵族开心地说:“看咱们多么幸福,老天爷赏了我们这样的口福。”
众人说:“Hear, hear. 您说的真好,我们太有福了,来干了这杯酒。”
就在这喜庆热闹的时刻,却有一位少年说:
“其实大家都是生物,只是因为智商和体型的区别,才有了相生相克。你说大雁是老天给人造的食物,那人还被蚊子咬、被虎兽吃呢,难道老天造你是用来喂老虎的?”
这种人即使放在现代,也是典型的“情商低”。但胡适觉得他至少没有盲从,而是讲出了自己的意见,且逻辑严密,并敢冒大不韪,公然为死去的大雁打抱不平,真是很酷了。
如果提建设性意见的话,我觉得他可以说:“我们人类被生的智商高,大小适中,有好吃好喝还能聚在这里赞美老天,真是很有福气啊。”
话说回来,最终留名青史的,是这个敢想敢说的孩子。
求偶这事,大多时候无关男女、性取向,就是个自我彰显。
能彰显自我的人,显然已经实现了自我认知,这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做到的。我小学的时候做过一个作业,是回去跟自己爸妈一起写的“我的优点”,我早忘了那会儿写的什么,但记得这个过程非常开心,是受到认可的开心。
心理学建议,自卑、有抑郁倾向的人应多关注自己的感受,拒绝从众。“这给我什么感觉?”“我怎么看ta?”; 另一方面,拒绝迁就他人,扔掉“以付出换回报”的思路。
生活在20世纪初的《盖茨比》三女,都没受过高等教育,不算知书达理,甚至谈不上善良。白富美黛西熟知自己的魅力,一颦一笑都万人瞩目; 家道没落的乔丹·贝克是一位骄傲的职业高尔夫球员,她球技不怎么样,但是耍手段的技能一流; 而肥胖妇女梅朵就是一市井老娘们,却也能穿着艳俗的便宜裙子嬉笑怒骂,是一群人里的大姐大。
“人生从单一角度来看,确实成功得多。”
这些人的修养、人品各不相同,但是“你再看不上的人,都有人喜欢”,这有点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至少在求偶方面,她们都是不缺选择的。
你在特定人群里中有多出众,就决定了你在这个人群里的吸引力。
有人希望用外表来达到“出众”,美美哒、名牌、炫富、非主流,我便觉得都能理解。以“熟女”自居的波芙娃(略带醋意地)评价初入社会的年轻姑娘们:“有些不协调、笨拙的搭配,正显示着她们这个年纪对人生的美好尝试。”
有人希望凭借“学识”——比如《傲慢与偏见》里颜值、情商都不如其他姐妹的三女儿。
提到《傲慢与偏见》就不得不提《简·爱》——“我不漂亮,没钱,但我有高尚的灵魂。”
问题是,不管你有啥,都得表现出来。
有学识就别不用学人家爱打扮,正义善良就别抱怨自己家境贫寒,家里有矿的也别嫌自己不擅功课。谁都有自己的优点,别想什么取长补短,取长就好了。
若想求偶,或者招任何人喜欢的话,你都不需要有多美、多富、多会说话、多任何。你只需要使劲把自己夸一顿,把你已经优秀的自己勇敢表现出来。
反正Haters' gonna hate. 即使没人爱你,你也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