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见
心理学发展早期,弗洛伊德把完整的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最近脑科学领域发展迅猛。人类大脑分为3层,最里面的那一层在爬行动物时代就发展好了叫做“鳄鱼大脑”。
这层大脑没有情绪,没有理智,只有应激反应,用f开头字母描述:
如果入侵者是同类,同性,且不如自己强壮,那么fight(打架)。
如果入侵者是同类,同性,且比自己强壮,那么flee(逃走)。
如果入侵者是同类,异性,那么fuck(性交)。
如果入侵者不是同类,不管他是同性还是异性,只要不如自己强壮,那么feed(喂养)。
如果以上皆不是,那么freeze(吓呆,僵硬)。
人类第二层大脑在哺乳动物时代发展出来,我们把它称为“猴子大脑”。
这层大脑生成各种情绪,包括最基本的恐惧、兴奋等。
第三层大脑为人类大脑,称为“前脑额叶”。人类文明是建立在前脑额叶之上的。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突然之间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那个时候你的体内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知道吗?大概是这样:
我们的脑细胞活跃是需要大量能量的,如氧和糖等。
我们的心脏位置决定了大脑所需的能量先会输送到“鳄鱼大脑”,然后输送到“猴子大脑”,最后才能抵达“人类大脑”。当我们突然受到惊吓,或者突然情绪激动的时候,内两层的脑细胞先活跃起来,消耗大量能量,因此,外层负责处理理性大脑区域完全没有能量供给,只能“暂时休眠”。
所以,从现代科学解释,所谓“更为理性的人”,其实是“前脑额叶区域”相对发达的人。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常常错误的把理智与情绪、直觉对立起来,好像:理智最高级,我们只需要理智就够了。情绪一点用都没有,有也只能是害处。直觉都是错的。
这其实非常荒谬。理智是骑马人,情绪是白马,直觉是黑马。其实骑马人、白马、黑马原本是一家人,现在非要离间他们,根本不应该以干掉对方为目标,合理的目标是和睦相处。
不应该用先入为主的道德判断来衡量他们。
进一步,你要明白,黑马有黑马的好处,白马有白马的用处,他它们互相需要,谁离了谁都不行。它们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才真的厉害。深刻的理解是:情绪是理智的快捷方式,直觉是情绪的快捷方式。
直觉比情绪反应快,情绪反应比理智快,这是由生理结构造成的。因为直觉离心脏最近,最先获得血液和各种养分。
随着理智的成长,他会直接给自己已经习得的本领建立“快捷方式”并将其固化到“情绪”身上,相信你已经有过深刻的体验。
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控制”情绪,也没有必要“消灭”情绪,最有效调教情绪的手段很简单:让理智不断学习新概念,打磨、更新旧概念,锤炼更好的价值观,反复思考,反复应用,然后把它交给情绪。最神奇的是,对新知识、新技能,若“情绪”用的多了 还能传递给“直觉”,反应速度更快。
所以被评价为“看人很准”的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的。先是“理智”学会重复应用 然后传递给“情绪”,继续重复,最后连“直觉”都学会了。
所以虽然都叫“直觉”,但不同人的“直觉”质量却相差很多,这是物种之间的差异,因为绝大多数有效的直觉,就要让元认知先学会才能逐步建立,“跟着感觉走”也不像很多知识分子肤浅的认为“肯定是错的”,万一那情绪是专家通过训练自己的“元认知”而建立的快捷方式,建立更重要、更有效的快捷方式,本质上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内化的过程,所以情绪与直觉也都是习得的。
很多人对教育只有肤浅的理解,当然也不可能对“自我教育”有正确的理解。人们总是以为“告知”就是教育,以为知道就是完成自我教育,却不知那只是表面的步骤,其实教育的本质是:内化和生产。
重复就是内化的过程,生产就是反复应用那些通过重复而完成了内化的新技能。最明显的例子是写作。写作就是把思考内化的过程。于是,没有产出的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不生产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能识字,能看书,却什么都做不出来。
02感
我一向认为能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强的执行力,执行力不是独立存在,他只是想明白的自然结果而一切半途而废,其实最合理的科学解释、最朴素的解释是:重复运用的次数不够,内化过程没有完成,大脑皮层沟回构建失败,应该建立的神经元关联不够,以致断掉,回到原本没有关联的状态。
03思
执行力强和执行力差的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他们各自生活在与对方截然相反的镜像世界里。
虽然你觉得做某件事很无聊,但不见得所有人都觉得无聊,总有另外“一个物种”兴趣盎然的做着你完全不能从中体会到快乐的事情,虽然你觉得做某事很辛苦,但不见得所有人都觉得辛苦。
作者通过心理学和最新脑科学,验证了情绪和直觉和理智的关系,如果理智>情绪>直觉,那么可以说这个人的“前额叶”是发达的,否则相反。
04行
好的教育是内化和产出,没有产出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执行力差的根源是:没有“想明白”的结果,导致半途而废,是重复和应用的次数不够。
拿写作来说,允许自己写出世界上最垃圾的文字。先写100万字再说。
这是我读《财务自由之路》读书笔记,也是我参加写作系统训练营的第44张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