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
【原文】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翻译】
恸(tòng):极度悲哀。
夫(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解读】
孔子的弟子颜回死了,孔子忍不住伤心地放声大哭。其他徒弟看到老师哭得伤心,觉得于礼不合,便提醒孔子不要过于悲痛。
孔子回答说:“我哭得太悲痛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最好的弟子颜回死了,自己唯一的接班人没了,儒学传世的希望也因此变得极其渺茫,孔子自然会悲叹并大哭。
从文中孔子的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内心已经悲不自胜。但他不压抑感情、合理处置身与心的关系之做法,不仅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活,还给予了后人无穷的启发。
一个人不矫饰不造作,敢于流露真情的行为和儒家理念并不矛盾。
虽然儒家也提倡适度,但面对继承人早逝与学术思想后继无人的问题时,孔子的坦诚、失态与痛哭反而显得合情合理。颜回是他最喜爱,也是最有希望继承衣钵的人,孔子此时此地的痛哭既至情至性又合乎礼仪。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敢于表达真性情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都有好处。表达真性情者多直爽坦诚,容易受人信赖,也容易交到知心朋友,受到众人欢迎,因此人际关系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