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一闭上眼睛,就能忆起儿时故乡的种种,哪怕是做梦时,都是身边的人,发生地却是故乡。
我出生在一坐特别偏远的山村,四周山环着山,山连着天。这座像一口锅一样的村庄就是我儿时的整个世界。这里有可以吃的野果,有可以喝的泉水,有可以玩的山坡河流,有可以一起玩耍的伙伴。
春日,有迎雪绽放的冰凌花,映山红。夏日清晨,房前屋后的杏树上有唤醒我的鸟儿。秋日,有摘不完,吃不够的野果。冬日,则是漫山遍野的白,只有白色的房屋,白色的山峰,连结冰的河流都变成了白色的……. 每每想起这些都是满满的怀念,还夹杂着些许伤感。
自十几岁上高中开始便离开了故乡,前些年还偶尔回去过,试图寻找童年的影子,但是一切只是徒劳。直到后来,全家搬走了,我又上了大学,工作了,游走在不同的城市间,便不再回去了。可是对故乡的情反倒越来越浓了,孤独伤感的时候格外的思念故乡,想知道她是否还好,是否也在等着离去的人儿回去,是否能驱赶我此刻内心的寂寞……
醒过神来,才明白,其实回不去了,梦里以为自己是归人,梦醒才知已是他乡客。年前找到机会回去过一次故乡,儿时的玩伴都去了城市奔波,许多的邻里竟认不出我是谁,认出我的又将我看作是城里人,少了质朴的亲近感,多了客气的热情。回来后,夜里睡不着,这不是我要找寻的故乡啊,原来那样的故乡只存在于没有看过更多世界,不懂更多人情世故的童年吧。忽然明白原来忘不了,回不去的是故乡,又有多少人如我一样呢?心心念念的故乡只能放在心里,不敢触碰,因为怕知道回不去后,会失去与城市生活里挣扎的抗衡力量……
不禁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迟暮之年归故里,却被问道客人来自哪里,悲喜之情尽在不言中。想起年过六旬的父亲,十几岁便跟随家人闯关东来到东北,从此便没再回去过,年轻时只顾劳作,心思都花在了养家糊口上。现在闲下来了,总是跟我叨念他的故乡,他的童年,如何攀爬门前的老槐树,如何翻越房前的高墙,如何和伙伴成群结伴去捕鱼等等,我想,这长长的唠叨定是父亲心底翻滚多年的思乡情吧?浓烈,淳朴,绵长,或许还有遗憾吧?中国人骨子里的故乡情节,如同在游子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芽,长大,不断的长大,直至归乡,亦或是直至魂归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