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家里有三条孔雀鱼生了小鱼苗,在这三条孔雀鱼里其中两条是白子全红孔雀鱼,一条是巴西红尾孔雀鱼,三条孔雀鱼生的小鱼苗加上之前两条金牡丹生的鱼苗大概有一百多条,小鱼苗经过半个月的生长隔离网已经放不下他们了,就去花鸟市场买了一个四零左右大小的岗,还有一套过滤加温的设备。
根据以往开缸养鱼先养水的经验,就先把鱼缸用开缸盐洗一遍然后放水升温。由于新岗自然养出硝化细菌较慢,而且小鱼苗也等不了那么久,就用原缸水引入硝化细菌在稍加培养。经过两天鱼缸刚水变清澈之后就下入了闯缸鱼,又过了几天之后就把部分小鱼苗放心新缸,因为用了大部分原缸水就没有对小鱼苗进行过温过水,在小鱼苗入缸前五天还是好好的,进食也正常,但是第六天就发现了异常,第二窝大部分白子孔雀鱼苗不同程度的出现针尾。随后几天就是不同程度的死亡。而且针尾具有一定程度的传染性,心想这下完蛋了,这一缸鱼苗可能要团灭了。
往后的几天我发现针尾的只有白子孔雀鱼苗晚出生的巴西红尾孔雀鱼苗没有被传染,这是比较幸运的。只要鱼苗死亡就有污染水质的可能,为了避免这个状况我每天都会把找出来针尾鱼苗放到大缸里,虽然大缸里有躲避屋但是还是有被大鱼吃掉的可能。为了保住没感染的鱼苗只能这么做,但是收效甚微,并且我发现转移到新缸之后我最不看好的那条金牡丹鱼苗居然大部分时间不趴缸了,并且非常努力的吃鱼食身形稍涨了一点,它在原缸几乎不吃鱼食也不长个。看到它我之前把那些没死有轻微针尾症状的鱼苗舍弃是不是有点过于草率了。
应该换一种方法,虽然放入大缸也有鱼苗活着,但是很大一部分都被吃掉了,这和舍弃没有区别。被吃掉的鱼苗里很多只有轻微症状,应该是有治好的可能的,治好之后可能尾巴不如其他的鱼苗完整,但是鱼的尾巴经过裁尾是可以从新长出来的。现在应该先想办法搞清楚用药的剂量而不是什么也不做让它们自己挺。在这几天的折腾下发现造成小鱼苗针尾的大部分原因就是水温和水质,新缸和原缸水温比竟差了三度,虽然大部分用了原缸水但是鱼苗的体质和大鱼比不了,在闯缸时应该用小鱼的。经过将近半个月小鱼苗大多适应了新缸的环境。不应该在来回折腾了。虽然还有鱼苗尾巴是尖尾巴,这也可能是挺过来的尾巴没有办法变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