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岁定八十”,怎么解释呢?
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语言,具体来说,是父母的语言。
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台机器,父母的言行就是在为孩子创造超级机器的过程。
婴儿们生下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说,然而这只是表象,他们的大脑正在迅速发育。一直要到孩子较大甚至入学之后,父母才会发现,有些孩子似乎特别聪明,反应敏捷;有些孩子即使很努力,成绩也无法提升;有些孩子对艺术敏感,有些孩子对音乐敏感,等等。
遗憾的是,当父母足以发现这些特点之时,孩子的大脑已经基本定型了。不同的大脑或者利于学习理工科,或者利于学习艺术专业,或者什么也不擅长。然而这台大脑机器,恰恰是父母以每一句话为材料,亲自搭建的。
“3000万词汇倡议”发现了一个秘密,即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为什么“输在起跑线”上。调查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三岁前听到的单词数量远远少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
调查数据显示:
靠救济金生活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616个
工薪阶层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1251个
高收入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是2153个
低收入家庭的小孩不仅听到的单词数量少,而且会接收到很多消极的单词和粗鄙的俚语。在出生的头几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包含积极、正面意义的单词数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56万个。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美国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已经指出,社会所谓的学前教育期,在时间上实际已经晚了。真正的教育,从孩子刚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
研究还发现,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
所以,当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以后,他们的学习能力便会体现出显著差异。有些孩子并非不努力,但是他们成绩就是不好,理解知识就是比别的孩子慢,等等。
“3T”原则法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告诉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大脑潜能即“3T”原则法:
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
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这本书会指导父母如何在和孩子的对话中,“塑造”孩子的大脑。
3000万词汇:父母语言的力量
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会增长得越快,孩子日后测试出来的智商会越高。错过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和其他同学有差距。不同家庭语言环境的差距可以达到3000万个词汇,如果稍不注意错过了句子中某个熟悉的词汇,孩子们就会难以弄清下一个词汇的意思。研究人员称 “仅仅几百毫秒的优势就为孩子赢得了学习的机会。”
调查发现每个家庭里面父母说话时使用的单词数量会不同。有一些相对“沉默”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几乎“零交流”。在一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发现有的家庭花了至少4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对话交谈,而有的家庭仅花了20分钟。
久而久之,家庭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惊人。这同样也与每个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有关。在一个小时内,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数量是200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仅仅只有600个。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有250次,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每小时不到50次。就拿家长对孩子的口头批准来说,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每小时会听到大约40个口头批准,然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口头批准只有4个。
我们可以根据前八个月父母对孩子说话的量,预测到孩子三岁时父母能对孩子说多少话。因为在研究的各个阶段,我们得出的数据是有一定的一致性的。换句话说,从研究初期到研究结束,善于和孩子交流的父母会继续和孩子保持着非常好的互动,而那些不善言辞的父母,即使孩子自己都会讲话了,他们同样不怎么爱和孩子说话。
孩子早期听到语言的多少真的可以影响他最终学习能力的高低吗?所有数据帮我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的研究团队付出了三年的时间,历尽艰辛,得出的研究报告无一例外地证实了这一点,可谓颠覆了传统。是的,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不管这个家庭是富有还是贫困,语言环境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会越好,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太大关联。就这么简单。我们得出的研究报告如图2-1所示。
真正的差异
智商
词汇量
语言处理速度
学习能力
成功能力
潜力
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前三岁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通过科学研究,我们了解到语言发展是大脑发育的开始。父母对孩子说了多少话以及父母如何对孩子说话是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错过,也许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当哈特和里斯利检查这些数据时,他们一致认可良好的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恶劣的语言环境则产生消极影响,包括孩子对词语学习的消极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三岁时的智商。
另外还有两个因素对语言学习和智力发育是有好处的。一个因素是父母用不同类别的词汇对孩子说话。如果父母给孩子说的单词种类本来就少,那就不要指望孩子到三岁时能说出丰富类别的单词来。另一个因素就是全家人有一起聊天的习惯。哈特和里斯利发现一对不善言辞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的。
哈特与里斯利的研究发现,相对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孩子,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的孩子更不容易听到“你是对的”“很好”“你真聪明”等口头鼓励。而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每小时会听到30个肯定词,是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的两倍,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的五倍,如表2-1所示。
表2-1 “你真棒/你是对的!”VS.“你真差劲/你错了!”(一年内)
注意,对于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和接受福利救济的孩子,他们受到的称赞与批评的比例是相反的。哈特与里斯利对孩子们四岁时的情况进行了推测,如表2-2所示。
表2-2 “你真棒/你是对的!”VS.“你真差劲/你错了!”(四岁时)
为了更好地进行理解,你可以想象自己受到了两种不同类型话语的影响。当你不断地听到“你错了”“你真差劲”“你永远都成不了事”这样的话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不管你的父母实际上有多么爱你,都很难克服这种童年阴影。
3000万词汇包含重复语
虽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和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哈特与里斯利的研究说明的问题:从社会经济地位最高的家庭开始至中产家庭、低收入家庭,差距逐渐变大,到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时这种差距达到最大。虽然脑力劳动者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并没有3000万词汇量那么大,但2000万词汇量的差距还是存在的。
还需强调的是,虽然我们一直在谈论3000万词汇量,但我们谈论的并不是3000万个不同的词汇,而是说话的总量,包括那些重复的话语。
神经可塑性:早期语言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宝宝一出生,每1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其带来的让人难以置信、错综复杂的大脑回路便是大脑的构造,影响孩子所有的大脑功能,包括记忆力、情感、动手能力,当然还有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将为孩子日后的社交、情商和认知能力的开发奠定基础。
大脑和人体其他器官相比,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一个人即使是出生后,他的大脑都还处在不断的发育中。
出生后几年的短时间内,将形成一个非常强大或是惊人羸弱,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脑回路,它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与成就。那么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遗传基因、早期经历,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终生影响。的确是这样,不过有好也有坏。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但是,如果没有关键性的类神经连接,那一千亿条神经元也就毫无意义,就像没有连接线的独立电话亭一样。相反,如果这些神经元能达到最佳状态的连接,那么它们连接其他神经元的高速信号就会使得大脑发挥其魔力。
事实证明在最初的三年中,类神经连接的爆炸性丰富程度是非常大的。如果继续保留这样的爆炸性丰富度,那么大脑将混乱地超负荷运载着刺激因素以及刺耳的噪声。所以,通过一个叫作突触削减的过程,我们非常聪慧而稚嫩的大脑便开始削除那些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那些较弱或是不常使用的,将那些常用的类神经连接微调为具有特殊专门功能的区域。
在这期间,当重要的类神经连接得到创造和巩固时,技能构建以及语言学习的潜力会变得尤为惊人。大脑将不会再有相同程度的神经可塑性,也就是应对不同环境的惊人的灵活性。但是,当机会减少,大脑开始删除那些不用或是很少使用的类神经连接时,适应性的潜在领域会在很大范围内缩减,从而做出新的付出与努力。
我们所有人生来就具备某些优势,也存在某些弱势。即使是最好的语言环境也无法消除那些弱点,也不会在每一次努力过后就将我们推向最高水平。科学告诉我们的是,要发挥出我们的潜力,主要取决于我们出生后三年内大脑发育过程中的经历。简而言之,血统赐予我们的遗传潜力会受到消减和破坏,或者有幸因为我们儿时所经历的父母语言环境而被我们发挥出来。我认为所有的父母都应该知晓这一点。
略估数字系统
略估数字系统是我们处理数字的第一级能力。它指的是估数和执行估数相关的基本数学过程的能力。
基本原理:不是简单的“一二三”
虽然略估数字系统在早期赋予了我们无须依靠语言或符号,而是凭直觉预估数字的能力,但是进行高等数学学习的能力却离不开语言的支持。
父母们都知道,脆谷乐(cheerios)不仅是一种谷类食品,它早期还是一种数字教学方法。当我将脆谷乐从我小女儿的高脚椅托盘前晃过时,我会对她说两次“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我一岁的女儿艾米莉完全不关心她对数字的敏锐性,而是开心地重复刚才的“一二三四五”,虽然口齿并不清晰,但是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却是真的非常接近了。随后我会鼓励她说:“真棒!”然后我们会互相朝对方微笑。在吃饭的过程中,她那快速累积技能和优势的大脑会将数字和数字相关的词汇存储起来,为以后的微积分学习做准备。
和艾米莉一样,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够重复一连串如“一二三四五”这样的数字。当他们重复的时候,我们就会对着他们微笑,就像看着未来的爱因斯坦一样。但是,要理解这些词汇并不仅仅是指某一个体事物,而是指个体事物的“集合”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对着脆谷乐数“一二三四五”时,对于那个孩子来说,他所数的每一个数字似乎指的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明白数字“五”实际上指的是五件事物作为一个整体(五包脆谷乐、五只兔子、五根手指)的抽象概念,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领会到“数字代表一个不管是由2个还是22个事物构成的整体中的个体事物”这一事实后,表示我们明白了“基本原则”。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迹象,这表明孩子正朝着学习高等数学的道路上前进。
孩子最好在大约四岁的时候掌握到基本原理。为什么掌握基本原理这件事如此重要呢?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著名的教育学教授格雷格·邓肯(Greg Duncan)还证明,孩子在入学时的数学技能能够预测他三年级时的数学和读写能力以及15岁时的数学能力。虽然先天的数学潜力可能会发挥作用,但在决定哪些孩子将在入学时具备一定的数学技能方面,前三年语言环境的差异似乎起着重要作用。而孩子在入学时所具备的数学技能则会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对孩子起到积极作用。
卡罗尔·德韦克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研究
《思维模式:成功心理学》 ]“成长型思维模式”研究是一场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的思想革命。德韦克教授认为,我们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必须形成一种“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而不要对孩子灌输一种能力才是绝对真理的思想。
德韦克教授说我们单纯地对天生能力进行诸如“你数学真好”“你天生就会数学”等赞扬导致了我们未能实现目标。这样一来,我们所传达的就是,数学是一种“天赋”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传递抹去了坚持、奉献和努力学习的关键作用。这意味着当你不能轻易做成某件事时,你就不够聪明,也就没有再进行尝试的必要了。
究者随后要求老师们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评估。在不知道学生属于哪个组的情况下,老师们认为实验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明显变化,这也增强了语言对数学等特定技能的发展以及学习的根本动力的潜在影响。
动力与决心
我们会算术,也会写文章。我们还能知道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现在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又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来实现所想呢?
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那样,对孩子讲禁忌性和否定性的语言,会对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学习造成障碍。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说两句“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有才”就会让孩子变得聪明且无所不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证明,有些赞美孩子的方式既会产生反作用,也违反常理。毕竟,我们用“你真聪明” “你真有才”来疯狂称赞孩子的原因是,我们觉得当孩子认为自己聪明时,他们就会变得聪明。按照常理来说,当你自我感觉良好时,你可以做到任何想做的事情。
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德韦克教授否定了这一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样的称赞方式开始在美国出现。在那期间,除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以外,育儿方式的巨大变化也与前几代人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普遍情况是要求孩子“适应”家庭,而家长很少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这种现象部分是因安·兰德(Ayn Rand)的忠实崇拜者和爱人,心理治疗师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的推动造成的。
在《自尊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一书中,布兰登提出了“自我感觉良好是关系个人幸福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这一理论。他一语击中了一些成年人的敏感内心,他们的童年从未被骄纵溺爱过。
布兰登的理论同样吸引了加州议员约翰·瓦斯康赛洛斯(John Vasconcellos)。这位议员成立了一个“自尊和个人与社会责任促进特别工作小组”,目的是把“自尊”当作“社会疫苗”注入加利福尼亚州,以帮助打击犯罪、提高学习成绩并消除青少年怀孕、药物滥用和其他不良的社会问题。父母和学校被要求称赞孩子的智力,让他们“感觉自己很聪明”,以期刺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那个年代,棒球队的孩子们无论是输是赢,抑或全垒打或三振出局,都能获得奖品。父母们也会因为批评意味着永久伤害的自我意识而感到苦恼。
我的书架上放着加州工作小组的最终报告《自尊的状态》(Toward a State of Esteem)。它被夹在两本其他书籍之间,因年久而有些发霉。但它一直提醒着我:一个观念能够对整个群体产生作用。但如果实际体验不能够证实这个观念,而且科学也无法验证它,无论这个观念听起来有多么好,它最好的归宿就是永远安静地待在书架上。虽然前面提到的“自尊运动”听起来很美好,但它不起作用。正如一条评论所说的那样,自尊理论“被有缺陷的科学污染了”。
随后,卡罗尔·德韦克又提出了她的观点。
卡罗尔·德韦克说:“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称赞,它就会变成一种负面力量,一种让学生消极且依赖他人观点的麻醉剂。”
德韦克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迥然不同的育儿之路。她将目光转向我们所追求的内在,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我们想要的是,孩子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这件事有多困难多费时,都能够就如何完成这件事而立即做出判断。当你考虑到这一点时,你才变成了一对父母一直期望的那种稳重且积极上进的成年人。德韦克教授的科学研究向我们展示的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刻苦学习的决心,而不是依靠天生的能力。我们希望的是孩子们在面对障碍时能够找到攻克它的办法,而不是简单的放弃。
我们将这种决心称为“意志力”。
意志力是新的教育口号。它是激励孩子不断朝着目标努力学习的一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和《性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与孩子的未来》(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一书的作者保罗·图赫(Paul Tough)一直提倡发扬这一观点。然而,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很明显,不管你有多么聪明,或者多么天才,没有意志力的支撑,那些品质也会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
意志力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如何将它恰当地灌输给孩子,甚至如何衡量它的科学技术还不够成熟。尽管如此,正在积极研究意志力培养方法的达克沃斯教授还是指出:“更倾向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往往也更加坚韧不拔。”虽然意志力与成长型思维模式并不完全相关,但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如果我努力,我就能变得更好”,可能会帮助人们变得更坚韧、更有决心、更吃苦耐劳。达克沃斯教授还认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在失败时仍坚持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们认为失败不是永恒的。”
主动VS被动
学习的三大要素
智力、成长型思维模式和意志力都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但如果缺少另一个关键要素,前面的三个重要因素,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话来说,也不过是唱独角戏,不起什么作用了。
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脑前额叶皮层
“等得了两块棉花糖”是对某些重要行为的一种比喻说法。那些重要行为包括控制脾气的爆发和不适当的爆发、控制对诱惑的反应、抑制怒吼或攻击他人等剧烈反应。它的另一个名字是“抑制控制”,也就是在你消极或面临严重问题时压抑住自己的“自然”反应。
和智力不同,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保持镇定,而不是激起我们的自然反应,并加剧这种反应。
这些能力对我们拥有一个有所作为和稳定的成年期非常重要,但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在幼儿期时受到了环境的深刻影响,经过了从婴儿到成年初期这一漫长的时间,我们才获得了这些能力,而在这段时间里这些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它们与脑前额叶皮层存在绝对的关联。同时,家庭环境在这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脑前额叶皮层不只是自行朝着积极的方向发育,它是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的中枢。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但实际上,从我们甫一出生,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这一部分就非常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对焦虑和危险反应激烈。情绪化和存在有害压力的早期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消极且反复无常的父母语言,会对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发育不全,并最终危及孩子和他们长大后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
孩子进行自我调控的关键
父母的语言能影响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外界刺激不存在时的表现。例如,当我们命令孩子“用语言解决”时,我们是真的在让孩子停止某一行为并进行自我调控。然而,自我调控实际上依靠的是孩子对自己所传达的命令。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虽然总是需要控制行为,但是也只有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自然发生时,大脑才会保持清醒,并促进智力发育。
命令孩子“用语言解决”是不是将孩子变成了常常依靠语言而很少给出积极反应的那类人呢?
答案是有时候会这样,但不是经常。
37岁就英年早逝的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很早就认识到了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维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是照顾他们的人。看护人在日常互动中向孩子们传达文化规范,并最终给予孩子依靠大脑进行自我调节的工具。维果茨基认为,孩子从“环境的奴隶”(即受看护人意志的影响)变成了“自我行为的主人”并拥有看护人所教给的工具。虽然维果茨基将语言当作孩子习得自我调控能力的头等大事,但是他认为,那些“工具”既有语言上的,也有非语言上的。
目前的科学证实了维果茨基的假设,即语言技能在孩子的自我调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不管是听力受损造成的还是因为缺乏足够语言输入的缘故,抑或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言语迟缓,都很容易出现与自我调控有关的问题,反之亦然。针对词汇扩展而进行的各种干预研究显示,孩子的语言和社交能力均有了提高。为了改善学龄前儿童的语言技能而进行的一项干预研究发现,参与预示着社交能力升入青春初期。令人惊讶的是,与自我调控对抗得更多的男孩和那些高危家庭的孩子在那期间受到的正面影响最大。
自我对话
没有人在场的时候,2~7岁的儿童经常不停地说话。那是一种好现象。那证明孩子进行自我调控时的主要心理工具是与自己对话。学龄前儿童的自言自语,也叫作“自我对话”,实际上预示着社交技能的进步和行为问题的减少。老师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自我调控能力。
与之相反亦然。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阿帕拉契亚地区参与研究的孩子,已被证明具有较差的自我调控能力,在自言自语方面的发育不够,而且在自控与社交技能方面的结果也比较消极。
纽约大学的克兰西·布莱尔(Clancy Blair)教授和西布莉·瑞弗(Cybele Raver)教授在测试孩子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改善程序的有效性时,对“心智工具”程序进行了严谨的对照研究。他们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覆盖了29所学校和759名幼儿园学生。研究表明,“心智工具”对执行功能、推理能力和注意力控制,甚至是唾液皮质醇水平和压力荷尔蒙指标均具有积极的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升入一年级后,孩子们的阅读、词汇和数学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其中某些只针对特困学校的明显需求的效果表明,早期小学教育对执行功能与自我调控相关能力的关注,有助于缩小成绩上的差距。布莱尔教授也被这项研究结果震惊了。“我们发现,应用了‘心智工具’的特困学区与高收入学区的学生基本能力特征的水平都变得相同。”
父母语言如何影响儿童自我调控
父母-看护人语言在孩子最终的行为调节能力和情绪反应中具有核心作用。当处于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导致其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反之亦然。父母讲话较少的家庭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会降低,并导致自我调控能力的降低。
最新的研究告诉我们,即使婴儿因年龄太小而不能理解语言,这种情况也会发生。事实证明,只听到自然的声音序列也会让婴儿朝着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听到一系列声音的大脑开始建立起一个循序处理事情的框架,反过来,这个框架又是规划和执行反应的先锋,也是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研究在印第安纳大学进行。克里斯托弗·康威(Christopher Conway)教授、比尔·克罗嫩伯格(Bill Kronenberger)教授、大卫·皮索尼(David Pisoni)教授和他们的同事对天生耳聋但安装了人工耳蜗的孩子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论是:虽然听到语言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语言能力,但是听不见声音对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的影响更根本,也更深远。
理想的看护人语言在早期阶段能帮助孩子变得独立。每一句赞美、每一份为了鼓励和纠正而做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优秀、独立和有所作为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策略。在育儿的各个方面,敏感又有求必应的看护人往往预示着成功。他们可以帮助儿童训练适龄的行为技能和可能只是略高于自身能力的问题解决能力。
利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是“鼓励孩子超越其能力”。这是一种让孩子们向更高层次的行为发展的方式,也是对孩子说“现在放下玩具”与“玩完玩具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呀?”的不同之处。
前一句话要简单一些,它是一个来自“上级”的指令,必须执行,不能反对。第二句话则支持了孩子刚刚拥有的自主权。科学证实,第二句话对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相对于直接用命令支配一岁大婴儿的行为,母亲平静地给出建议会让婴儿在三岁时具备明显较强的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能力。
格拉日娜·科汉斯卡(Grazyna Kochanska)教授和纳赞·阿克桑(Nazan Aksan)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道理,以及为了管教不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这些孩子不会立即给出反应性行为,而是更可能仔细地思考问题。这种思考即孩子会将父母的管教风格内化为自己的“自我对话”。这种自我对话是孩子行为的基础。
这种管教的另一面是控制型父母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压力和权威来约束孩子行为的父母会让孩子在短期内顺从,但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就会变差,并且在成年后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自我控制的问题。
父母语言的细微差别
主要的管教类型有两种:
命令型:对孩子的输入信息进行限制的命令,包括训斥和要求;
建议提示型:诱发孩子的输入信息、意见或选择。
在父母大喊出一个命令的瞬间,头脑里并不一定会思考用词或者语调对儿童成年后的影响。例如,当一位母亲尖声说:“马上从屋顶上下来!”时,希望的是孩子在此时能马上做出成年人的反应,而并非孩子的自然调节反应。
但是,科学确实向我们证明了,在两种父母讲话类型中,“建议和提示”从长远来看有助于自我调控技能,而命令却削弱了这种技能。
当然,父母的谈话内容不仅仅是称赞和鼓励好的行为,它还对不可接受的行为做出了反应。内疚和羞愧是情感光谱中的两个极端,它们是我们做错事后的两种反应。一方面,羞愧会渗透进我们的内心,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另一方面,内疚是对与自我感受相反的某些特定行为的具体感觉:这就是“差劲”与“做了一件糟糕事”的区别。
父母用来应对不可接受行为的语言在决定孩子的自我感受方面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积极,但由于孩子与期望不同,我们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进行批评,会帮助他们明白自己是“善良的”,只是犯了一个可挽救的错误,而不是让他们发现自己“很差劲”。
3T原则:优化大脑发育的亲子沟通
不管父母在跟孩子谈论尿布的气味也好,花朵的颜色也好,或者三角状的物体时,3T原则都应参与其中。因为语料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培养等方面,3T原则也能发挥相当的引领作用。
一个语料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的大脑发育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下一个值得团队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帮助父母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此问题的探究成果同时也是团队的核心战略,即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为了实现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的目标,3T原则将复杂的、有关大脑发育的科学语言予以简明的阐释,使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3000万词汇倡议”项目。通过它的帮助,父母与子女的纽带会更加紧密。
不得不强调,一个良好的早教语言环境并不单单只跟词汇的输入有关。在这个环境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加亲密。这里并不是要批评不善于表达的父母,相信他们也有其他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可否认的是,语言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媒介。交谈时,人们通过它来显示自己对话题的热衷,此外,语言还可以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情感的共鸣。
构建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并不需要人们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挤出大把的时间。无论平时有多忙,3T原则都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通过词汇的增添,父母或监护人会发现,整理床铺、削苹果、扫地等日常活动都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最终,语言还能改善亲子关系,而不单是开发孩子的智力。
3T原则
Tune in 共情关注
Talk more 充分交流
Take turns 轮流谈话
第一个T:共情关注
在3T原则中,“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条。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哪怕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一条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假如父母不遵循“共情关注”原则,剩下的原则也不会发生作用。
如果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共情关注”的效力就能得到强化。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在地板上玩游戏,让孩子坐在父母的大腿上听父母讲故事,吃饭的时候坐一块儿,或者家长抱起孩子,让孩子从成年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的样子。
反之,数字设备是“共情关注”原则的克星。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很容易使人上瘾,吸引人的注意力。只有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时,大脑发育的关注力才会产生。
当语言环境构建好了,父母也密切注意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互动的时候也跟孩子使用了丰富的、关怀的话语,这时,“共情关注”就大功告成了,孩子也从中获益良多,他们不仅是学到了词汇那么简单。一个长期接受父母“共情关注”的孩子,他的关注力会更持久,从谈话一直到日后的学习,都会变得更容易。
“共情关注”的核心目的就是父母的回应。一个小孩未来的成长,比如认知力、情商、自控力、身体健康,等等,都跟母亲的回应紧密相连。父母的回应在孩子成长的头五年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表明,恰当的情感回应对于孩子的行为和大脑发育是很有必要的。
长久以来,尽管为人父母被认为是人的本能,人人都干得了。其实,这个过程并没有说的那般容易。相信这一点会得到身心疲惫的父母的认同。父母的回应,本质上就是“共情关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
1.观察;
2.理解;
3.行动。
婴儿和小孩会使用他们独有的信号让父母了解他们的需要。这些信号可能是语言或非语言的。比如有人问你,听过婴儿的哭声吗?或者,那个小孩啊,应该两岁吧?当我们关注得越多,我们的心就会随之揪起。
理解,通常来说并不那么容易。然而,只有充分理解,才能开展下一步:行动,就是如何去做。比如,孩子到底是累了?饿了?无聊了?还是尿床了?所有的父母都明白,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它是一项需要精心打磨的技能,而且它并不保证绝对的准确。因此,我们需要随时更正它,随时做好补救。
无论孩子的行为出于怎样的目的、是否恰当,父母都应给予孩子温暖的回应。孩子只有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暖,才能茁壮成长。科学研究也证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怀。温暖的关怀最终能保证孩子平稳地成长。
第二个T:充分交流
第二条原则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
假设人的大脑是一个存钱罐。如果你只满足于往里面塞硬币,即便把它塞满了,你还是付不起大学学费,更别提去医学院了。
同理可得,如果父母只顾往孩子的脑袋里塞入简单的单词,装得再多,它们也无法跟大学水平相提并论。
相反,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自然就能支持他们上大学了。
“充分交流”和“共情关注”是手牵手的好朋友。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是双向的,它并不是大人主导的单向对话。双方交谈的内容,自然也是子女关注的内容。就双向和单向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站在“3000万词汇倡议”团队的立场,只有父母和子女全身心投入交流,充分交流才能发挥作用。与“共情关注”一样,双向交流对于亲子关系的培育和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讲述
当你一边干活一边絮叨手上的活时,成年人是受不了的,以为你疯了。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讲述是让其沉浸于语言环境的好方法。讲述除了能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即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它所指的是什么东西或事情。洗衣、拧干尿布等父母再熟悉不过的家务,却能帮助孩子开发大脑。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说出这些单词,描述起每一项家务时,孩子的大脑同时也在吸纳父母的话,这有助于大脑的开发和亲子依恋的建立。
平行谈话
“充分交流”的另一方面就是平行谈话。当父母讲述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时,平行谈话的焦点就落到了孩子的身上。平行谈话中,“共情关注”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宝宝一出生,父母就可以开始“讲述”和“平行谈话”了。然而,这些方法并不是万能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的。比如,父母说出的句子不能是长难句,也不能向孩子一直重复同样的问题。理想状态下,父母和孩子一边谈论当下发生的事情,一边有眼神的交流。可能的话,父母最好抱着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孩子不仅能吸收词汇,还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少用代词
每一种称谓都代表着词汇本身,以及孩子对事物的理解。称谓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也有促进的作用。
上述的所有技巧还有一个好处,即它们适用于不同年龄、词汇水平的孩子。孩子接触到的语言环境越丰富,那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会越强,使用词汇的时候也将会得心应手。
言语的拓展、扩充和支架
言语支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答案是在父母的回复上增词。举个例子,当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孩子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能说出两三个词,父母就可以用短句回复孩子。
言语拓展、扩充和支架都是孩子在表达沟通能力形成之前,父母可以采用的一些打基础的好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去探索更详尽、复杂的交流模式,同时还能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第三个T:轮流谈话
第三条原则叫作“轮流谈话”,它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地开展,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那么父母该如何完成这个目标呢?首先,父母必须“共情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跟孩子“充分交流”。此外,无论是父母发起的互动,还是父母正在回应孩子发起的互动,成功的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父母的“轮流谈话”方式也会发生改变。注意,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前,就能跟父母进行流畅的交流。我们知道,婴儿的啼哭是在告诉父母:尿布湿了需要更换。如果婴儿揉了揉眼睛,说明到点了该睡觉了。和婴儿的沟通,一定得学会解读他们提供的线索才行,得弄明白这些线索背后的意义并给予适当的回应。与婴儿的交流可能不是我们熟悉的模式,但在这样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婴儿的智力不仅得到了开发,还建立起了他们对父母的依恋情结。
随着孩子慢慢地学会走路,“轮流谈话”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孩子来说,从婴儿时期开始惯用的表情和手势已经过时了,是时候开口说话了。虽然孩子此时说的是自创的词语,或者某些词语的发音不完整,或者偶尔才说一些父母可以理解的词语,但父母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语言信号,好好地回应后,再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在这个阶段,父母能否做到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注意,新手父母常常喜欢没话找话,也许他们要过很久才能慢慢形成回应孩子的意识。为什么回应尤为重要?因为它能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话语。如果父母没能好好地回应,那么亲子之间的交流可能就此中断。如果父母能多给孩子一点儿时间来搜寻回应的词语,那么“轮流谈话”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轮流谈话”中,并不是所有的话语都有利于它的开展。例如“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说?”等询问“什么”类别的疑问句,对于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是没有益处的。因为问题的答案孩子都知道,他们只需要在作答的时候搜索脑海里那个熟悉的单词就可以了。同样,用“是”或者“否”作答的一般疑问句,对于交流的开展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简单的问答中,孩子是学不到新东西的。
相比之下,开放式的问题能够完美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小朋友而言,发起或展开一个话题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家长只需将“怎么办”和“为什么”抛给孩子,就足以让他们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了。最后,孩子会抛出一连串的话语、想法和鬼主意来当作问题的回应。他们绝不会以点头或伸手指的方式来回应家长的问题。所以,开放式的问题能够让孩子开始独立的思考,最终,孩子会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
3T原则的实践过程
之前提过,团队坚信儿童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和延展性。团队的核心理念是3T原则。我们对3T原则能够开发儿童的大脑一事表示深信不疑,它能让孩子们的智力达到最佳水平。因此,团队研发的课程主要用来优化孩子们接触的语言环境,它针对的是0~3岁的低龄儿童。此外,3T原则并不单单只在语言层面上发挥作用,它还适用于各种各样的领域,例如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意志力培养方面,3T原则也能发挥相当的引领作用。
分享阅读
妈妈们的心中,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这样的: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专心地听妈妈读书。其实,这样的阅读模式恰恰没有任何的意义。妈妈们必须注意,当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分心时,正好是采取“共情关注”的最佳时机。
阅读中的3T原则
来看一个例子:
爸爸(或妈妈)的腿上摊着一本故事书,刚好打开的是第一页。通常来说,这表示家长马上要给孩子讲故事了。但3T原则的介入,使这一寻常的阅读过程发生了一点儿变化。父母一边给孩子读故事,一边敏锐地观察孩子,为的是看看哪一部分的情节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再因此做出相对的调整。换句话说,“共情关注”是阅读过程中的关键。因此,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从故事中学到知识,而不用强迫自己去关注不感兴趣的情节。
“充分交流”是分享阅读的第二步。它对于孩子智力开发的益处其实很好理解。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父母跟孩子交流的内容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同样是讲故事,目的就不是让孩子学习故事中的词汇那样简单了。那时,父母可以跟孩子讨论故事的内容,想象一下情节的发展,讨论这些情节会对角色的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故事变得更有意思。尽管故事书里出现的是一些简单、生活化的词汇,但它们偶尔也会使用一些较难的、不常见的词汇,比如“蹦蹦跳跳”“淘气”“魔法”,等等。一旦出现这些生词,父母跟孩子讨论故事的时候就要反复地重复它们,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加深对它们的印象。
“熊宝宝正在桌子的边上。”
“它的麦片粥正在冒热气,好烫啊。现在让它喝,你觉得可以吗?”
“也许它应该等粥凉了再喝。”
“天哪!金发姑娘坐上了熊宝宝的椅子!椅子被她压成了一堆碎片。简直是一团糟!”
孩子稍大一点,父母跟他“充分交流”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轮流谈话”。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抛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像故事所引发的思考、对于故事的感受,等等。由于不能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孩子必须不断地反思和推敲,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此外,他们还得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幻想的世界中天马行空,这样也有助于答案的找寻。其实,这个过程正是使用“脱离语境的语言”的良机。
“如果金发姑娘坐在熊宝宝的椅子上会发生什么呢?”
“她该不该去坐那个椅子啊?为什么呢?”
“熊宝宝一家回来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熊宝宝看到椅子坏了,它会怎么办呢?”
“如果熊宝宝一家发现了金发姑娘,他们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轮流谈话”是分享阅读过程中的又一重要特征。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时而用手指着感兴趣的图画,时而拍拍小手,时而翻翻书页,时而向父母提问或者回应父母的问题。诸如此类的情景正是亲子之间“轮流谈话”的好机会。
所谓分享阅读,并不是不让父母给孩子读故事。如果一个小宝宝爬上了爸爸(妈妈)的大腿,就想安安静静地听故事,那么家长没理由不去满足他的愿望。我们只是认为,在读书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还可以有更多的互动。事实上,如果孩子只想听故事,其实也为父母提供了“共情关注”的好机会。
3T原则和数学
要想打好孩子的数学基础,首先应该从数字和计数着手。说到计数,一般人小的时候都是靠死记硬背学会的,他们既不理解每一个数字都表示着完整的数量,也不明白相邻数字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他们不知道为什么10比6和2要大。他们没想过这是因为10排在了6和2的后面。随着人慢慢长大,我们渐渐理解了数量的概念。比如数字“4”代表的是数量为4,比如盘子里有4块饼干。数学语言里,这个概念叫作基数。它对于孩子后期数学能力的成长非常重要。
数字不仅用来叠加,还代表着单个元素的数量。每个数字都相对于其他数字存在,都可以用于测量。数字甚至还作为标识被人们使用。为了学好数学,孩子得明白数字在这些范畴里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关于这一点,3T原则可以帮助大家扫除学习的障碍。
共情关注:早上,妈妈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你的小裤子上有5个扣子,能帮妈妈把它们数出来吗?1个,2个,3个,4个,5个。好了,5个扣子都扣好了,现在你可以去上学啦!”
轮流谈话:让孩子负责扣纽扣,而妈妈负责数数。1个,2个,3个,……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在数数中增添一些简单的加减法。
“你有2块饼干,妈妈也有2块饼干。咱们一共有4块饼干。”
这样一来,孩子又可以学到额外的数学概念。
3T原则与空间能力
如果将3T原则融入空间谈话之中,就能高效地开发孩子的空间能力。父母只需要找寻合适的机会和孩子开展空间的交流就可以了。谈话时,父母可以使用一些相关的词汇,比如“大”和“小”、“正方形”和“圆形”、“平的”和“弯曲的”,等等。亲子活动中可以采用很多游戏,例如堆积木、画画、拼图,等等。此外,日常生活中,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都是进行空间谈话的好机会。
给孩子洗澡的时候,也是一个利用3T原则培养孩子空间能力的良机。
共情关注:一个喜欢浴缸里满是泡沫的孩子。
充分交流:“泡沫就像是一床巨大的白色被子。现在,看看你手臂上的泡沫,它们排成了直线的样子。哇,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圆圆的泡泡岛,它的四周环水。现在泡泡岛靠近了你的手,但离你的脚趾还很远。你看,它是圆的。你还能在水里找到其他的圆形吗?能找到正方形吗?哈哈,有点儿难了吧,那儿有高山吗?”
轮流谈话: “看看,你满手都是泡沫。这里是不是有很多的泡沫啊?再看看泡沫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啊?对,它们是圆形的。看看泡沫中的肥皂,什么样子?长方形的样子,对吗?你的毛巾是正方形。现在,咱们把肥皂放在毛巾里面。你看看,现在正方形里包含着一个长方形啦。”
终有一天,一切的付出都会换来丰厚的回报。当孩子的数学和空间推理能力酝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能敲开许多机会之门,开展精彩的职业生涯。
测量语言中的长度、高度和重量
测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让孩子早日接触相关的基础知识还是很有意义的。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从做饭、洗衣步骤的计算一直到餐盘上的晚餐分量,全都离不开它。当我们搭建书架、扣篮或者计算该付多少停车费的时候,我们仍在进行测量。
就日常的生活经验来看,语言是孩子首次接触到测量的媒介。
“能让你的小火车开快点吗?”
“天哪,你建的塔可真高。”
“这个箱子好沉啊,我搬不动它。”
“这根儿意大利面真的很长。”
当孩子对于量词,例如长度、重量、高度、速度等有了一定的概念后,父母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让他们深入学习测量的知识。
“哪一列小火车跑得更快啊?”
“哇,你的小塔堆得比家里的灯还高。”
“也许我该抬那个小箱子。这个太重了,我根本抬不动。”
“这根意大利面比碟子还长。”
还有:
“你都长这么大了,现在可塞不进你的小猴衬衫了。你得穿大一些的衬衫才行。”
“早餐前你的杯子还是满的,现在却空了。你喝光了吧?”
“你把球扔得可真远!我可扔不了那么远。看看咱俩的球,挨得近吗?”
“你来搭把手,我们就可以做蛋糕吃了。杯子在这里,你能把它装满面粉吗?太好了,现在我们需要一些糖。嗯,不需要像面粉那么多,半杯糖就够了。你能把这半杯装满吗?好极了,我真喜欢跟你一起烘焙。”
比较的表达,比如“大”“小”“满”和“空”,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一些比较的概念,例如“一样”和“不同”“多”和“少”,等等。
自制力和执行力
智力是很重要,但如果一个孩子根本就坐不住,不听从大人的指挥、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的话,无论他有多聪明,成绩都不会好的。而执行功能,恰恰例证了建立早教语言环境的重要性。监护人的话语不仅能开发孩子的大脑,还能规范他们的行为表现。
如果孩子们想在学校里取得优异的成绩,光聪明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也许在家学会了从1数到50,唱ABC字母歌,甚至学会读一些基础的单词。但如果他们不能端正坐好,听从指令,或者控制好自己的脾气的话,他们在幼儿园的第一天就不能好好学习。没有强大的执行功能和自制力,单靠 “智力”因素孤军奋战是不科学的。
父母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帮助孩子们提高执行功能和自制力呢?
答案很简单,靠话语。
话语不但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还能规范孩子的行为。
人人都想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有人想鼓起勇气斥责柜台后面那个粗鲁的营业员,想吃完冰箱里那块坏了的巧克力蛋糕,还想对中途把人扔下高速公路的司机竖起中指。这些行为的动机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当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制住内心狂躁的冲动。在这样的情形下,能够使人平复心绪的力量就叫作自制力。
如果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自制力的话,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有些人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有些人又不能控制呢?原因可能是后者长期在家里备受压力。压力过大,会影响婴儿和孩子的皮质醇水平,它接着就会导致孩子情绪失控。即使孩子在家没有受到压力的影响,自制力的学习也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鉴于此,话语的作用就真的太重要了。
孩子一般都由父母亲自管教。父母常常告诫他们,要记得归还朋友的玩具,不要跟兄弟姐妹打架,不准用手指在卧室的墙上乱画。但如果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自制力的话,他们将会终身受益,比如学会集中注意力、听从指令、独立解决问题、克制冲动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学习来说,这些都是孩子必备的素质。同样,3T原则也可以运用到自制力的学习过程中。
必须指出的是,3T原则并不是专门用来培养孩子们自制力的技巧。它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其他方面。但考虑到孩子们的需要,它还是可以增强自制力的。
让孩子们自己做主,是培养自制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所有的决定都是由大人做出的话,那么孩子永远也不会有机会思考,自己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或者这样的行动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当父母让孩子自己做主时,他就会思考面前有哪些选择,并对它们进行一番权衡,再做出决定,最后再予以执行。
教导自制力的最佳途径:言传身教
对于自制力,父母还可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示范来教导孩子。生活中,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模仿父母。当父母沮丧难过的时候,他们应采取恰当的方式跟孩子谈谈内心的感受。用恰当的语调,跟孩子说说目前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处理的。注意,父母应该牢记于心,跟孩子交流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发泄情绪的出口。这种交流的初衷还是为了教导孩子,让他们学会用合适的、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当然,3T原则仍然可以应用到其中。
3T原则与音乐
音乐能够在诸多层次上启迪孩子们的头脑。它不仅可以教授语言和沟通的技巧,还能增强人的韵律感,从而强化身体的动觉系统。此外,音乐还能强化大脑中枢系统,尤其能够刺激那些跟抽象思维、情感、数学有关的大脑板块。音乐不仅为思想和情感提供了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出口,它还鼓励我们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所有醉心于音乐的孩子,都能从它的身上吸纳璀璨的华章
孩子们也喜欢创作音乐。你看他们一个个用木勺轻轻地敲击大锅,漫不经心地弹奏着玩具吉他,拍打着钢琴的琴键。用音乐表达自我,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孩子们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恰恰也流露出自信的魅力。
3T原则与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的范畴广泛,包括油画、绘画、雕塑等。这些艺术形式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个人发展,比如可以促进儿童动作神经的发育。同时,孩子也可以借助艺术来表达心中无法言喻的思想和情感,这对于平时不敢表露心声的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同样,视觉艺术也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艺术家自身的愉悦感受,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一张白纸、一盒蜡笔和自己的想象力。据研究表明,长期受到艺术熏陶的孩子在阅读和自我管理方面比一般的孩子更优秀。孩子们对于艺术表现的不断探索,也给家长提供了运用3T原则的无穷机会。
家长没有必要和孩子评价作品,重要的是把交流的重点放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因为最后还是要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作品。这样一来,孩子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度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3T原则与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是儿童成长的稳固基石。一个被鼓励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小朋友在游戏中找到了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方式多多少少加上了个人的标签。假装游戏是一扇安全的大门,通过这扇大门,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孩子们还能在这里学到沟通的技巧,他们的拼写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此外,假装游戏还能强化孩子们的社交技能,开拓他们的思维。
假装游戏以孩子们现有的词汇水平为基础,同时还给他们机会去使用一些之前可能听过,但并不完全理解的词汇。父母接收到了假装游戏的邀请函,这使得他们有机会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如何在游戏世界中“称霸一方”的。游戏中,孩子可以继续跟父母互动,学习新的东西。
唤醒潜能:不一样的童年,一样的希望
只要稍稍看一些数据,你就会发现学生之间的成就差距从幼儿园到12年级都十分明显。这几乎无法避免。同样,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无可避免地存在成就差距。
出生后的三年内,从某方面来说,这段时期相对难以看出孩子们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成就差距在孩子出生后九个月便已经存在,只不过相差太小,只能通过数据才能反映出。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我们可能认为孩子存在的问题,就出现在我们开始观察他们的时候。一般来说,人们只会在发现问题后才会采取措施。哈特和里斯利以及一些敏锐的研究者发现学龄期孩子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他们早期问题的临床表现,只是如今更加明显而已。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知道存在问题不等于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而要设计出一套合适的解决方案首先需要找出问题所在。尽管哈特和里斯利已经建立了一套理论,认为早期语言环境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一大诱因,但是他们依然需要用确切可靠的数据来支撑这一理论。
然而,如我们所见,发现了问题的缘由不等于找到了解决之道。
早期语言环境对于儿童的头脑发育极其重要。要让儿童的大脑得到充分发育,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精心设计、随时可用的支持体系。而在此之前,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也应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如果大多数人无法接受,那么就会如葛文德所总结的那样成为停滞了的思想,而这样的思想是无法引领人们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的。
在早期语言环境中,父母和孩子交谈时,说的话的数量和质量是一种极其宝贵、亟待开发的资源。这不仅仅对于美国,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