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几次微社成员的离开,按说,对于分离应该有了一定的承受力,但是好像后来的几次,越发让我感伤。
不是不理解当时的感受,只是我会去想,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是怎样想,怎样处理呢?其实微社成员都是彼此的镜子。就算是离开,也照样印衬出彼此的人生观。
丽萍在我眼里,好像是清澈透明的镜子,不掩饰自己,说想说的话,实在按捺不住开骂,居然也骂出来微社一群人的精神气。我会想,我的攻击力出来的时候,能够如此毫无遮拦吗?
丽萍还是学习的好手。之前我会听到人家说“抓手”这个词,当时觉得多余,学习大多不就是凭感觉吗?但是丽萍连学习都是那么清晰,她就是能够很快找到抓手的人。不管是心理学,还是她考的建筑职称,噢,我都忘记名字,反正觉得很枯燥的东西,在丽萍那里照样有章有法,信心满满。
丽萍的行动也是很清晰的。她教育孩子,跟皇上,洛洛又不同,感觉在,理论也跟得上。乐乐的成长看起来那么顺其自然。而她在乐乐和她的互动每一步都会有自己清晰的觉察。
这样的她,其实内心有很多的情绪,也有很多的无奈。尤其是要二胎的路,如此艰难,那天她说,要退出了。很久微社都沉默,最后大家说,丽萍没有后援,我们一起喟叹。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境遇都是老天用来修炼我们的,似乎丽萍遇到的,更加的艰难。即便有方向,太艰难的路程,总会让人产生更多的联想,更多的感受,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些状态很难把控呢?
丽萍会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出现,讲自己,有时候,我觉得无言以对,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发表一些建议,其实我知道,那样的建议真的无济于事,反而让她有种雪上加霜的感觉。不是不懂,有的事,真的只能伸把手,可是鞭长莫及。也许微社只能做一面镜子而已。
微社是一面镜子,可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勇气一直去面对这样的镜子,如果镜子里的面孔看起来是那样的憔悴不堪。在我的感觉里,这是很多成员曾经退出的理由。昨天彦蕊发了几段文字,算是给微社对丽萍离开的交代,看完了,我才发现,对这样的离开,我原来是积累了很多情绪的。
我不喜欢这样的离开。如果我不好了,我就要走掉,以免影响到大家?亦或是我自己曾经想要离开多次的一个理由,我觉得自己已经不那么融入,是不是要离开?
那天跟77说起来,我说,微社不是我们心理学的实践场,而是我们学习了心理学之后真实感受的表达地。好与坏真的就那么重要吗?甚至我体会到的被隔离,我知道,那是我自己成长经历带给我的感受,可能只有在微社,才可以放松的去体验这种伤痛,离开了,就没有了,我为什么要离开呢?
关于微社,很多的感受,我也在其中锻炼着你自己的承受力,我知道对一个人给予最好的礼物就是尊重她的决定。但是我还是觉得,微社,真的没必要离开。
思绪很长,早上太短,就这样吧。
意犹未尽,把今天在微社的分享搬过来。
我说说我心里的融入感。
昨晚看到彦蕊发的丽萍的留言,当时心里很难过,其实有点不知道怎么表达,首先想到的就是融入感问题。
因为我小时候很自卑,总觉得受到别人的排斥,不能真正地融入到一个圈子,后来加入微社,得到特别多的鼓励认同,慢慢的理解了什么是融入。对于我,融入特别重要。
因为我觉得,融入其实就是一种归属感,谁都需要的。
只是看在什么程度上需要。
也许有的人天生就觉得自己是融入的,这对于他就不是问题。
其实一个人没有融入感,那种感觉是很难受的,虽然原因很多,但是,没有就是没有,不可能说我不在意,或者告诉我,群体其实就是一堆人的组合,他就能相信,我的这种孤独感不存在。
要不然,怎么会有群体心理学?
群体,不管是三个人,五个人,或者百十个人,在一起,自然就有了一种氛围。
如果一个人始终觉得他跟这里格格不入,你说得有多难受。
其实融入感是什么呢?
如果两个人默契是朋友,不默契各自走开。
三个人却不行,那俩人玩的好,你不跟人家一堆,似乎你就是异类,妞妞前一阵子就是这样,自己内心也不知道哪里不对,可能也不是评价,反正就是难受了。这个感受,如果从小就有,想想经过这么多年,会发酵到什么程度。
其实事关对错吗?
是因为谁好谁不好吗?
谁更高尚谁就不高尚吗?
所以前一阵子听群体心理学,震撼啊,很多人真的就因为这种压力放弃自己最初的立场。
所以,融入感的需要,或者说归属感的需要,就是一种需要。
跟别的需要一样。
不是最重要,也确实很重要。
就像是说微社是一面镜子,不管多么失真,其实是看你怎么照,哪个时段照,用多少人照镜子,它就是镜子。
融入感很重要,照镜子也很重要,但是这个世界,不是一元的,没有一个问题大到除了这个问题其他都不重要。
但是他更不是不重要。
所以,还是那句话,看到,接纳。
不管这种感觉多么深刻,拿出来,没有什么了不起。
其实我希望微社是这样的地方,有的人想要说很多,有的人想要说这些,那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阶段,也可以是不同的层面。不存在谁快谁慢,我就是那么笨,可是我想要努力,只能以我的现在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