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斯坦福即兴人生课和即兴表演课暂时告一段落了,最近和小伙伴们一起复盘总结,有很多课程的价值需要慢慢的被挖掘和复盘总结。(还是需要及时的复盘,很多小游戏互动发现:要不是伙伴一起复盘总结,都忘记的差不多啦)
从最开始的大家对课程的期待开始:老师拿出一张大白纸和彩笔,大家围着大白纸尽兴各自绘画:画出你的头像或者你对课程的期待,用具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老师从大家各自对课程的期待管理开启了一天的课程:
大约十几分钟的样子,大家各自开启了自己的介绍和对课程期待分享:个人成长、自我放松、思维拓宽、支持伙伴、打开自我、老师推荐、喜欢一起来结交朋友、需要来放松一下等等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课程期待。老师也非常坦率的说了:针对大家的课程期待我可以满足的我会在课程中尽可能的给到大家,没能满足的你的期待,我会及时的掐灭,我会尽可能的覆盖到大家的对课程的期待,如果课程结束之后你的期待没有被覆盖到,你可以随时来找我,我希望通过线下一对一的交流辅导可以满足你的期待。好的各位我们就开始今天得课程吧~
这个场地是在律所,一个蛮严肃的场地,但是墙上的标语和即兴的理念还是很相符的,为了各位更好的融入到这个环境中,老师让大家在这个场地力走起来,去和这个空间去链接互动,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去动用你的五官和这个空间的一切产生互动链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你最有感觉的物品,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到它!或许你已经渐入佳境在和这个空间已经产生了很多的链接,而且找到了,从你的状态就能感受到,你内在的活力和热情已经慢慢的被激发到了。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戏精体制的小伙伴,入戏很快,也很感染人;也许有些小伙伴内心在说这是什么呀还无感觉,内心在想这样是不是很傻,看到周围入戏快的伙伴,就感觉自己有点慢了。没关系再给自己一些时间,减少内心的评判声音,减少大脑的思考---附录一,用你的身体去感知去体验!身体会知道答案的!
金牌外星导游:
一个让大家放下内在的评判,全然的感受当下的一个练习。每一次:选择一位100年后地球上仅剩下的一位地球人,向其他的来自外星的伙伴介绍当时地球的文明。其他的伙伴用火星语尽兴交流互动。
火星语的训练,背后的点在于拿去语言的部分,唤醒感性情感的部分,减少逻辑判断。训练感受力,感受对方的情绪、肢体信息,然后回应对方。
有趣的故事点:
来自人类手机里的各种美丽,让人看了舒畅的风景照片、地球上仅存的绿植(用自己的身体做生命的笔记、人类仅存的音乐蓝颜音响、人类文明的果实橘子---居然还有爆汁的感觉、还有不同纹理的山楂片,像三明治一般、从地面爬行到站立的人类进化、人类自私的最终拯救器---太空休眠舱、可以哗啦哗啦制造声音的人类文明纸张、喝水就等于爱国的中医药方、人类毁灭的元凶手机、还有人类求救没能发出去的信号器、最后躺在地上自画像上的人类图片)(还有些想不起的的小伙伴帮着回忆下哈)
花式TADA:
第一个要说明的是:TADA庆祝的时候,一定要打开自己的身体。这个动作会带领着你去和小伙伴去链接和庆祝。很多时候我们紧张害怕会身体紧缩,封闭。而TADA 的肢体语言可以很好的让我们的身体舒展开,我们需要多多锻炼我们的身体,更加舒展更加打开,去和更多的伙伴链接合作共创~
步骤一:2人一组尽兴1、2、3一次数数,出现卡壳或错误,大家就一起TADA
步骤二:把1换成一个肢体语言,用伸出食指代替1,然后食指、2、3继续进行。
换成伸出食指形式:一个是我们会有自然的习惯,很容易伸出2个手指头,原因,参阅附件一,第二一个点是:采用伸出手指,激活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去。
步骤三:把数字2换成拍对方肩膀2下。增强的伙伴的肢体接触链接
步骤四:把数字3换成两个人身体的同一部位碰触。前提是彼此要达成共识。
在以上玩法基础上,大家可以进行花式创新玩法。
花式TADA:
小虎老师的:我数1,你然后数23
Ray:用一个动作代替声音数字1.
富强:两个人用相同的动作代替声音数字2
心怡:做一个对方喜欢的动作代替声音数字3
小勺:斯坦福原汁原味的TADA训练游戏玩法
创新之光:Bruce 富强组合吸收借鉴其他组伙伴的建议发明的太极推拿TADA!
第一天上午金句:比对错更重要的是队友
附录一:为什么我们习惯性的用大脑去思考?(像是一种条件反射)习惯是怎么一回事?
习惯,可以定义为我们经常重复的、往往是无意识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通过反复实践逐渐在大脑中形成稳定的神经路径,最终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学习形式,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使得我们可以在不耗费太多精力的情况下完成日常任务。
从神经科学的视角来看,习惯的形成与大脑的特定区域密切相关,尤其是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是大脑中一组结构的总称,它们在控制运动、学习、情感反应,以及习惯的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基底神经节包括若干重要结构,如纹状体、黑质和苍白球,这些结构共同参与处理习惯行为。
(基底核(英语:Basal ganglia,或称为基底神经节)是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 [1]它与大脑皮质、丘脑和脑干相连。所知其主要功能为控制自主运动。它同时还参与记忆、情感和奖励学习等高级认知功能。基底核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包括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症等。人类大脑的冠状切面显示基底核主要组成部分的位置。包括:尾状核、壳、苍白球、丘脑下核、伏隔核和黑质.)
基底神经节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皮层下核团,包括纹状体和黑质,大量研究表明它们在动作选择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临床上,包括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强迫症等众多神经和精神疾病都与基底神经节环路功能失调相关,其共同特点是动作选择和运动控制方面存在重大缺陷。
当我们重复执行某个动作时,基底神经节开始记录这个动作的模式。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这些动作逐渐从需要意识控制的行为转变为自动化的习惯。这种转变是由大脑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变化引起的,这些连接越强,某个行为就越可能变成习惯。
附录2: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
由于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人脑中存在的镜像神经元,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能力的起源、理解人类文化的进化等重大问题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镜像神经元是近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有些研究者甚至大胆地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传统探究现象学的哲学家早就提出:对于某些事,人必须要亲身体验,才可能真正了解。对神经科学家而言,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该想法提供了实质基础,也明显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理解方式的认知。
从镜像神经元发现伊始,世界各国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包括神经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汇聚到这块新出现的“科学富矿”,进行研究、探索和实验,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