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刺激和鼓舞,是一个教师的主要功劳,主要影响方式。”
——黑格尔
中午稍微睡了一会儿,醒来后把《哲学与师道》拿出来重温。两年前第一次读时就有一种久旱逢甘露的感觉,这一次重温,仍是爱不释手。
…… 才翻到第二页就有了动笔的冲动,于是,开始当键盘侠。
车铭洲老师在北大哲学系求学期间,跟着当时的哲学系主任郑昕教授做论文,立志研究康德认识论。
回想第一次到恩师家请教的情景,第一印象是老师一点也不急,先让他看电视,然后才跟他简单聊了几句。
郑教授给车老师推荐了几本书,让他回去好好研读。回去后,车老师就开始啃起书来,读了才知道,这书不好读啊,有很多读不懂的概念和读不通的地方。
于是,他就又去请教,当时郑教授是这么回答他的:“开头难嘛,继续往后读!好吗?”
这一趟简短的交谈,车老师学到了做研究的第一个“要妙”:往后读!
车老师只好乖乖继续读,读着读着,他发现郑教授的方法虽然简单,却十分管用。
之前读起来晦涩难懂的地方,读着读着还真的懂了。第二章不明白的概念,读到第三章就大致懂了,读到第五章竟然越来越清晰。
没过多久,他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他发现自己虽然懂了很多概念,却无法将他们联系起来,也无法明确地理出论文写作的思路和主要论题。
于是,他再次登门拜访恩师,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可没想到的是,这次恩师的回答比上次还简单:“著作和资料只研究一遍不行的,再继续研究一遍!”
这第二趟拜访恩师,车老师又学到了第二个“要妙”:再继续研究一遍!
车老师回去后按照郑昕教授的要求,把读过的东西和所记的笔记,反复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结果,论文的思路和结构也在此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借由自己的经历,车老师想告诉学生们,只有自己学会读书,才能做好研究工作。
郑教授指导论文的“要妙”,好似一盏明灯,照亮了车铭洲老师的学术研究之路。后来,车老师又把郑教授的话传承给他的学生,启迪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学子,引领他们成为了卓越的学者。
两年前读这边书的时候,就很喜歡郑教授关于读书的这一段:
“教师指导研究性工作,主要的责任不是帮助学生读书,实质上,读书也是无法帮助的,学生必须自己读书,在读书后读懂书,在读书中学会读书,这项功夫是不能由别人替代的。你已经读了不少书,肯定有体会了。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读,会读出属于各人的新东西,这正是读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教师若给学生讲书,讲出的只能是教师个人的一种观点,很可能会妨碍学生产生他自己的新观点,也就失去了读书的真正价值。”
记得黑格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刺激和鼓舞是一个教师的主要功劳,主要影响方式。”
我想,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所谓“大师”,才是大学真正的“中流砥柱”。鄭教授和車老師就是這樣的教師。
虽无法成為他們那樣的大師,但此生也定要努力成为那种能夠影响学生的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