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生在自己国家学习汉语时,学习的时间长(两年),但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表现之一是不能读中文的书报,也不能自由地进行交谈。但在来中国学习四个月后,就能流利地进行交谈,该案例体现了环境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和课堂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课堂环境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各有其侧重点。课堂教学充分的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关于语言教学以及语言本身的研究成果,经过精心的安排,能进行集中,有计划的教学,达到相对短期速成的效果。教学的重点通常是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能有目的的提供比自然环境更集中,范围更广的语言形式。也更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但是,基础目的语的时间有限,目的语的输入量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其次,课堂所提供的语言材料都不是自然交际中的语言材料。而是教科书语言或者课堂的语言。与实际生活有距离。且课堂教学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
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但为学习者提供了接近于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还把目的语的物质文明,人际交往,风俗习惯等反馈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克拉申认为,在课堂上学习的语言规则的知识,不能变成习得的东西。所以要注重在课堂之外的教学和第二语言的习得。
由上可得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交际是很重要的方面,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在目的语国家课堂环境下学习的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1.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把课堂变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场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可理解输入。例如组织活动,引入任务型教学法,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无意识的接触目的语的语法,并让学生自行的归纳总结,以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2.尽可能多的提供可理解输入。
除了课堂活动外,适当的为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的渠道。例如进行阅读。阅读材料的安排要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适应,对于初级学生,尽量不安排学习者阅读专业书籍,而是从日常生活出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再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知识的输入。
除此外,在学生阅读前,要恰当的提供阅读的线索,帮助学生理解。生词部分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进行猜词,从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
3.多组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形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的安排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例如让学生自愿参加,自行组织。其次,课外活动的内容要广泛,方法灵活,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如参观某地,自己找某个地方等。也可以通过适当的竞赛,激发进取心。
4.扩大文化层面知识的输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文化的形成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也需要用语言来进行传播。所以可以通过看电影,课堂讲解,自行收集等方式,来进行文化方面的学习和习得,从而促进学生对汉语的掌握。
总结:语言的学习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既要求有足够的语言输入,也要求有足够的输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语法大纲等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给予学习者充分接触语言,进行语言输出,以及习得文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