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丨PISA阅读策略的内涵、操作路径及启示

(本文约6343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摘要】PISA阅读策略是PISA阅读素养测评框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阅读教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PISA阅读策略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具有重要意义。PISA阅读策略的内涵是系统化的信息加工策略,分为三阶段六策略,具体内容为:访问与检索、统整与解释、反思与评价。只有在整体阅读思维结构的关联中,才能把握PISA阅读策略的整合性和系统性特征。文章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示证PISA阅读策略的教学实施,并指出小学阅读策略教学需要锚准中心进行整合,明晰阅读策略学习对于学生的意义,通过阅读策略的结构化促进阅读思维的迁移。

【关键词】PISA阅读策略;内涵;操作路径;启示

随着社会变革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国际阅读教育也出现了显著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当数对阅读策略的重视。我国阅读教学紧跟国际阅读教学的变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时至今日,阅读策略教学已被写进多个国家的语言/艺术课程标准和语言/艺术教科书、教师用书之中。”[1]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素养评估框架从“processes,text,situation”三个维度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评估。“processes”一词可翻译为阅读策略、认知过程、阅读历程等。这里采用“阅读策略”的译法。为便于论述,本文将PISA阅读素养评估框架中的阅读策略简称为“PISA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PISA阅读素养评估框架的重要维度,也被认为是影响阅读素养的关键变量。语文教育学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将PISA阅读策略融入本土阅读教学。将PISA阅读策略融入本土阅读教学有两个前提:一是对PISA阅读策略的内涵有深入理解;二是将PISA阅读策略运用于真实阅读情境中尤其是教材选文的真实阅读情境中。

本文根据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2018年发布的PISA阅读素养评估框架的英文文献,剖析PISA阅读策略的内涵,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示证PISA阅读策略的操作路径,最后反思PISA阅读策略对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的启示。

一、PISA阅读策略的内涵

1.PISA阅读策略的英文原意是信息加工策略

PISA阅读策略的英文概念为“learning processes”,“Processes,which refers to the cognitive approach that determines how readers engage with a text”。[2]这句话的译文为:阅读策略指决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认知策略。PISA阅读策略即阅读认知策略。“认知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心理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3]认知即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水平与认知水平是相互影响的。

PISA阅读策略既然是信息加工策略,那就意味着阅读时不管文本如何变化,读者始终从信息加工的视角审视文本,如文本中有哪些不同类型的信息,哪些信息是关键信息,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有何关联等。阅读思维展开的过程即信息加工的过程,阅读时思维要聚焦于“如何加工文本信息”。

2.在整体思维结构的关联中把握PISA阅读策略的整合性和系统性

PISA阅读策略主要有六种,六种阅读策略彼此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按照从低到高的思维顺序,形成一种前后连贯、相互协作、缺一不可的整体思维结构。

PISA阅读策略是一个整合概念,它不是对一两项信息加工策略的零散描述,而是对一套信息加工策略的完整描述。这套信息加工策略主要分为三阶段六策略:访问与检索、统整与推断、反思与评价。[4](见图1)

PISA阅读策略是一个系统,体现为六种策略都以阅读思维过程为核心。阅读思维过程在概念层面就像一个锚,把零散的六种策略在一个更大的单位上组合成一个相互联动的系统。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清晰的思维动作、由浅入深地读。从文本信息的访问(整体感知)出发到依据线索检索信息,再将检索到的多元信息统整为有关联的一元结构,再对一元结构进行解释推断,最后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反思和评价。六种信息加工策略前后关联,建构了一条由浅入深打开文本的路径。阅读思维过程不再是“黑匣子”,而是有了一条从低到高的清晰的“思维动作线”,阅读素养不高的阅读者可以循着这条“思维动作线”进行思考。

PISA阅读策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还在于六种策略的组合形成了稳定的阅读思维结构。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思维没有连续的秩序,便是胡思乱想”[5]。“好的思维是一个持续的,有步骤的过程。前一步决定后一步的结果,后一步参照前一步的成因;一步一步,相因而发生,相辅而成立。不是胡乱地倏往倏来。每一步,术语上称为思维的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遗留着在下一动作里可以利用的成分,这全部过程成为一个连续。各个步骤,这样互相连贯,持续地向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前进。”[6]阅读策略的步骤的连续性并不能保证阅读思维的质量,唯有控制好阅读策略的连续性,把前一步策略产生的阅读发现融入后一步策略的发现中,方才是好的阅读思维。也就是说,好的阅读思维不仅在步骤上是连续的、有条不紊的,在阅读发现上也是连续的、层层递进的。

二、PISA阅读策略的操作路径

PISA阅读策略在真实阅读情境中应该如何操作?下文以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示证PISA阅读策略的操作路径。

1.“访问与检索”策略的内涵及其操作

访问,英文为“access”,也译为巡航,隐喻阅读的第一个过程是将文本从头至尾完整地“巡读”一遍。“访问”强调对文本进行整体的关注,相当于“整体感知”。

检索,英文为“retrieve”,意思是根据线索搜寻特定信息。检索这项思维活动的第一个要求是基于线索搜索文本信息。检索不是盲目地搜索,是依据线索的启发式搜索。由于文本信息具有复杂性,检索时往往需要依据多重线索对文本信息进行搜索,这样才能对文本信息进行多维加工。检索的第二个要求是读者要有主动性。在阅读中,读者要主动去寻找线索,然后围绕线索搜寻一般或特定的信息源,比如,文本中的矛盾、断裂、特殊的信息源等。

之所以将访问与检索放在一起,这表示“访问”和“检索”这两项思维活动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边整体感知边按照特定线索检视文本信息。

下面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说明“访问与检索”策略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

(1)访问全文

(2)对题目的检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则关系的陈述,陈述了“真理”和“问号(问题)”之间的关系,由“诞生”可知二者的关系:问题产生真理。

(3)依据文体对全文内容的检索

由题目的关系判断可知,这是一篇表明观点的文章,即论说文。论说文的主要信息有三类:论点、论据及论证。

论点:问题产生真理。分布在课文第1、2、6、7段。

论据:波义耳对鲜花变色的追问产生了石蕊试纸(第3段)、魏格纳对海岸线的追问产生了“大陆漂移说”(第4段)、阿瑟林斯基对睡眠中眼珠转动的追问产生了脑电波与梦的关系解释说(第5段)。

论证:事例加观点。

(4)对论据信息的检索

对“波义耳对鲜花变色的追问产生了石蕊试纸”(第3段)的检索:人物介绍—生活事件—波义耳的问题—波义耳的发现。

对“魏格纳对海岸线的追问产生了‘大陆漂移说’”(第4段)的检索:人物介绍—生活事件—魏格纳的问题—魏格纳的研究—魏格纳的发现。

对“阿瑟林斯基对睡眠中眼珠转动的追问产生了脑电波与梦的关系解释说”(第5段)的检索:人物介绍—生活事件—阿瑟林斯基的疑问—阿瑟林斯基的实验—阿瑟林斯基的发现。

(5)对论点信息的检索

第1段:引用他人观点。

第2段:通过科技发展史加强论点。

第6段:通过总结论据延伸论点,即不但要善于发问,还要善于探索并解决问题才能发现真理。

第7段:通过引用再次延伸论点,即善于发问与发现真理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2.“统整与解释”策略的内涵及其操作

统整,英文为“integrate”,意味着赋予检索到的信息一种结构关系,从多个层面对文本信息进行组织。“统整指形成广泛的理解,即将分散的部分混合、融合或统合成为完整的有机体,在阅读上即综合各种信息及信息的整理能力”[7]。统整的关键在于找到信息的组织中心,并利用表格、导图等思维工具进行统整。

解释,英文为“interpret”,也译为推断。如果说检索是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梳理,统整是对检索的信息进行整合,那么解释则是对未写出的信息进行推断。表达技巧的效果、写作目的及不同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通常都是未写出的信息,这些都需要解释。

之所以将“统整”和“解释”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种策略有时会同步进行。

下面仍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说明“统整与解释”策略在真实阅读情境中的应用。

(1)通过思维导图对全文信息进行统整(见图2)

(2)通过表格对论据信息进行统整(见表1)

(3)解释论据信息的相同之处

三位科学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从生活现象出发,见微知著,产生问题,然后进行实验或展开调查研究,发现真理。

(4)对论点信息进行统整

通过检索可知:

第1段,通过引用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2段,通过科技发展史加强论点。

第6段,总结三个论据延伸论点,即不但要善于发问,还要善于探索并解决问题才能发现真理。

第7段,通过引用再次延伸论点,即善于发问与发现真理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对上述四个论点进行统整后,概括全文的论点为:具备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在发现问题之后进行科学探索,解决问题,进而发现真理。

3.“反思与评价”的内涵及其操作

反思,英文为“reflect”,意思是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反思。

评价,英文为“evaluate”,意思是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评价有两个角度:一是基于规则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比如,基于审美规则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二是从主体的角度对文本内容和形式对读者(个人与人类)的效用、效果、意义关系作出价值判断。

下面仍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说明“反思与评价”策略在真实阅读情境中的应用。

(1)反思论据信息

这些论据具有说服力吗?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如何建立支持关系的?为什么?

(2)反思论点信息

文本认为,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对发现问题很重要,你认为除了以上两点,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发现问题后,进一步的调查、实验或探究对发现真理也很重要,你认为除了这些因素,还有没有其他重要因素?

(3)反思论据表达形式

文本中三个论据的表达思路大致相同,相同的表达思路重复三次,表达效果好吗?请换一种不同的表达思路改写其中一个论据。

(4)反思论点表达形式

文本中论点的表达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呈现的,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5)评价文本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对你有何影响?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产生了哪些疑问?如果要在生活中践行这个观点,应该怎么做?

(6)评价文本结构形式

“总分总”的结构有什么表达效果?对你的论说文写作有什么启发?先论述再举例的表达思路对你的论说文写作有什么启发?

三、对小学阅读策略教学的启示

阅读策略教学是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PISA阅读策略的理念能为我国阅读策略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1.小学阅读策略教学需要整合

阅读策略一直存在于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系统的阅读策略,零散的阅读策略对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阅读教学缺乏一种实用的、操作性强的、连贯的并能够把零散的策略汇聚于一体的理论模型。有研究者指出,国际阅读策略教学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单一阅读策略教学向整合阅读策略教学的转化。[8]

PISA阅读策略将不同策略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整合经验有两点值得学习:第一,精选核心阅读策略。众所周知,阅读策略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阅读策略数量较大。在《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一书中,列举的阅读策略多达300多种。[9]太多的阅读策略只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担。PISA阅读策略精选的六种阅读策略,是阅读策略中的“大概念”。之所以说这六种阅读策略是“大概念”,是因为PISA的每种策略都是复合策略,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能整合更低层次的阅读策略。比如,统整策略就包括分析、归类、联结等下位策略。第二,确定阅读策略的整合中心。PISA阅读策略以阅读思维过程为轴心,按思维发展由低到高的顺序将不同的阅读策略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

2.明晰阅读策略教学的价值追求

核心素养时代,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对于人的意义。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目前非常重视阅读策略的教学,但对阅读策略对于学生的意义还需要作更深入的探讨。PISA对阅读策略教学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即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

PISA阅读策略规范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杜威指出:“教育不仅要考虑思维有没有发展,更要考虑思维有没有错误地发展。”[10]规范的作用在于通过有秩序、有条理的阅读思维将学生从混乱的、毫无章法的阅读思维中拯救出来。PISA阅读策略清晰地指明了阅读思维过程涉及哪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先后顺序。好的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思维过程的模型。这样,学生在面临一个新文本时,就可以调用这个模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组织,从而对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和阅读思维习惯产生积极影响。

PISA阅读策略通过大量规范化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素养。就像上文所举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开始阅读时就学习阅读策略,那么他到六年级阅读这篇课文时,就能调用这套阅读思维程序进行自主阅读,收获阅读的发现。美国学者斯蒂芬·诺里斯认为,思维素养指在具体条件下做某事的特定思维倾向。思维素养不是主观意念上渴望做到就能做到的。相反,学生必须经过大量训练将特定的思维倾向或模式内化,才能在特定情境下做到批判性思维。[11]

如何发展和提升阅读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阅读策略的规范运用过程中实现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这种理念尤其值得我国阅读策略教学借鉴。

3.阅读策略的结构化促进阅读思维的迁移

为使理解不只是偶然的遭遇,就必须对达到理解的思维过程进行探究,并且使这种思维过程在未来发挥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PISA阅读策略为阅读思维过程建立了结构,并让学习者清晰地看见这个结构。学习者越了解影响阅读思维的因素与阅读思维的运行过程,就越能更好地控制和反思自己的阅读思维。

PISA阅读策略通过对思维过程的三阶段划分,为每个阶段思维操作程序命名,使不可见的阅读思维外显为可操作、可执行的阅读策略。

思维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寻找通则或模式。“通则或模式能将原本分离的事件联结起来,方法是研究人们的情感、想法、行为或观察是不是带有某种规律,这些通则就是能将经验延伸,甚至应用到其他情境。”[12]PISA阅读策略可以有效塑造学生的阅读思维,学习者经过系统训练,可以形成带得走的阅读思考能力。

“学习涉及两类知识:获得了什么知识以及同知识一起学到了什么样的认知过程(思维过程)”[13]。阅读的重点,并不是接受他人的阅读意见,而是掌握规范的阅读思维程序。PISA阅读策略是一套规范的、系统的阅读思维程序,学生若掌握了这套阅读思维程序,就可以像专家一样拥有严谨的阅读思维。

参考文献:

[1][8]黄志军,王晓诚.国内外中小学阅读策略教学研究进展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20(6).

[2][4]OECD.PISA 2018 Draft Analytical Frameworks [EB/OL].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PISA-2018

-draft-frameworks.pdf.

[3]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6][10]约翰·杜威.思维的本质[M].孟宪承,俞庆棠,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44,4~5,19.

[7]陈嘉英.打造阅读的鹰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67.

[9]珍妮佛·塞拉瓦洛.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M].李璐璐,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9~27.

[11]亚瑟·L.科斯塔,贝纳·卡利克.聚焦素养:重构学习与教学[M].滕梅芳,陆琦,沈宁,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6.

[12]吴兆田.引导反思的第一本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2:25.

[13]洛林·W.安德森.提高教师教学效能[M].杜丹丹,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6.

(陈晓菊:闽南师范大学龙文附属小学;代顺丽:闽南师范大学)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5年5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