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九寨沟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很多公众号除了关注救援进展外,很多都提到了“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半个月前,我参加了一个线上社群,其中有一个课后作业“假如你的生命只剩6个月,你会怎样度过?”
提交作业的几百份作业中,不出意料地,辞职、旅游、陪伴家人这几个是出现频率最高的。
这个题目并不新鲜,无论是梳理遗愿清单,还是假想生命的尽头,都能反映出价值观,在你的内心,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澳大利亚有一名护士叫布罗妮·瓦尔,多年来一直从事舒缓疗法护理工作,照顾生命仅余12周的病人。
她将病人弥留之际的顿悟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名为《人在弥留之际的五大憾事》。分别是:
一生按照别人的期望在生活,没有勇气活出真正的自己。
眼里只有工作、赚钱,错过了很多和家人相处的机会。
不敢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绪,压抑情绪生闷气。
很多曾经的好友都没了联系。
亏待了自己,根本活得不快乐。
据说人走到最后,大脑会飞速闪过自己一生的片断,思绪万千,五味杂陈。其中,那些让人遗憾甚至悔恨的,恰恰不是那些做了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反而是那些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国外一组织在街头放了一块黑板,他们请路人在黑板上写下他们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慢慢地来来往往的路人将各自的遗憾写满了整块黑板。最后活动组织者发现大家的遗憾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遗憾的,绝大部分是那些没有做过的事。
人就一辈子,有些事情现在没做,很可能以后也不会做了。于是,那些曾经在心口滚烫的、想要实现的梦想、想要说的话、想要爱的人、想要兑现的诺言,统统尘封起来,成为心底不敢触碰的痛。
《奇葩说》有一期,罗胖说道:梦想是这个世界最不缺的东西。这个世界上,谁没有梦想?
那为什么实现的人那么少呢?
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梦想多难,而是太多人拖着一直不去实现。
除去一些客观因素,更多的是我们心理上的原因,因为我们内心有个错误的假设: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大把时间,以后还有机会做这些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待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是不一样的。我们会更关心、更心疼现在的自己,而倾向于把未来的自己当成别人。
是的,把未来的自己当成别人。根据实验研究,人们会更多地关注现在的自己,感知自己的情绪。而当想到未来的自己时,人的大脑的反映,跟想到陌生人的反应竟然相差不大。
因此,我们倾向于把更多的任务、更重的担子,压给未来的自己,对于未来自己的辛苦和压力并没多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