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个小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规则、规章制度、榜样底线等等全都与这个社会同步构建构而成。一间教室总不是凭空存在的,它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并且是环境的一部分。
完美驾驶价值系统的缔造是一个双向同步的过程,一方面还是传统和法规中的要素,源源不断地传递到教室,传递到孩子,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是师生以及学生的不断成长、不断对话、不断取舍与抉择,完全自主的体验某些价值。也就是说,既是一个传统继承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创造的过程。
一间真正的完美教室,必然是对话的革新的民主的,也必然保存着传统中美好的元素。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在教室里开展一种关于大生命的教育,关于人的终极自由或成就的教育,对人的为未来的美好憧憬的教育,一间教室应该建立起这种对于大生命的信仰,把大生命的生生不息、人民的庄严与尊严,作为生命叙事的大线索,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人的道德发展会经历自然功利境界,这个境界包括逃避惩罚和渴求奖励两个阶段;习俗规则境界,这个境界包括我要做个好人和我要捍卫游戏规则两个阶段;道德仁爱境界,这个境界包括将心比心与惠泽天下两个阶段,这三个乡境界就是六个发展阶段。
任何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总是同时具备六个阶段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圣人也会逃避惩罚并渴求奖励,孩子也会拥有并非只是交易或者笼络的友爱之心。任何一个人当下的道德水平,总是侧重于某一个阶段,虽然在不同的场景中,其道德行为会退行到以前的方式或跳跃到更高阶段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决定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处于哪个层级的水平,一般需要利益冲突的检验。也就是说,在没有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友爱行为,并不表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已经成熟的进入到第三境界的水平,相反,只有一个人在利害相关的处境下,总是会自由地做出某种抉择,思想和行为已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这才能反映出他的道德发展处在何种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