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励志的电影很多,披上勇于接受生活现实,向往美好、努力实现理想的女主形象层出不穷,但《风雨哈佛路》中的女主人公Liz却透露出一丝悲凉的底色,正如电影名字一样,一路风雨飘摇的成长写照背后,是一个坚韧又敏感的女孩所呈现先给我们的温暖世界。
Liz的母亲吸毒、患有精神分裂症,生活拮据,亲密关系几近崩坏。她和她的姐姐只能靠吃丢弃的食物度日,在这样的环境中,没能得到任何孩童应有的爱与滋养。
由于贫穷,童年的Liz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无法正常的上学,唯一的学习资料是邻居捡来送给她的百科全书,但对知识的渴求并没有让她向命运低头。影片开场她攥着家里唯一的积蓄,也许是想给自己添置件新衣服,也许是想用来填饱肚子,也许是买一本新书,都不得而知。因为看到她的妈妈因毒瘾发作哀求的眼神,她的心软下来。她以为的亲情,那残破家庭里唯一能给予她感情慰藉的东西,还不如一针大麻。于是,希望幻灭了,她又一次被拖入了绝望的深渊。警察带走了Liz的妈妈,在感情疏离的Liz爸爸对女儿的道歉声之后,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如尘埃一般在房间淡淡的晚照中游移。钟表以其坚硬的指甲尖“嗑嗑嗑”叩击着浮于空间的落寞,让小小年纪的Liz听到有个声音在她内心升起:“地球在运转,你只是猜想。即使没有你,也会发生一切,情况不会向有利于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于是,她决定逃离那个破碎的家,因为她知道,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自己。把敏感的安全感被迫从身体里丢出去,被迫向前看,因为她没有后退的路。
教育之所以伟大,因为它可以唤醒人们内心对未知的恐惧和美好的期待。15岁无家可归的Liz,在妈妈去世后,更加体会到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只有通过求学。于是它以电车为家,与闺蜜Chris互相照顾,靠着一点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在好容易得到了一间学校接收她的机会里,通过2年的努力学完了4年的课程,申请到奖学金成功进入哈佛。影片平铺直叙,没有过多华丽的镜头,但就是这种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让我们看到Liz的成长和蜕变。对于女主角来说,生活与电影之间被巧妙的无缝衔接,Liz的日常就像一个背景板,她的执着和勇气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又一个简单却不不平凡的转场。
在电影最后,Liz和她的姐姐重逢,姐姐在看到Liz的改变后,闪过了欣喜却有些无奈的目光。同一个家庭出生的姐妹因为不同的选择最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们对母亲深深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Liz在获得《纽约时报》资助的奖学金记者会上,有动人的一幕。记者问她如果能改变什么的话,可以改变什么?她毫不犹豫的说,如果家庭能复原的话,她想要把所有都回报给家庭,但是她已然一无所有了。这场内心的纠葛,以一个Liz站在教学楼前慢慢推进的中场景结束,美丽的少女说到:“我再也不用随身携带所有的东西了,我不用再背负我的过去。但我会记得每个我认识的人。我忘记了小的事情,但仍然很难承受。我可以让她燃烧了,然后继续向前的路。”
“人们只知道挫折,而没有残酷的生活能去亲身体验,所以他们一直花时间在挫折中徘徊,我们称之为恼火。他们不去看事情的整体,对于那些细微的东西,它们凝结在一起。那是什么?”这也许就是影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与其怀疑、预设未知的一切,不如像Liz一样,停止内心的对话,臣服当下,在所有的生活当中,看到美丽的一面。勇敢的出发吧,我们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