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微信群里又热闹起来了。一下子蹦出了几条消息――
菲:亲,谭生又约今天去山村避暑,各位有空吗?他说已经叫人安排好午餐了,我们只管开心玩就得了。
娟:哎呀,今天我要与孩子去游泳。
晴:我想去,可是我今天约了朋友一起爬山、打牌、吃饭,突然爽约不太好吧。
菲:知道你们的幸福了,只是他也是早上才来电的,所以没能提前跟大家说。
娟:还是你们幸福,节目丰富。特别是菲,去玩,还有免费午餐。
永:你们都别说了,再说我可要崩溃了。你们个个都好幸福,假期里有这么多活动。最惨是我了,被单位派去听一个讲座。
接着发了个抓狂的表情。
幸福,多么诱人的字眼。是的,谁不想拥有幸福?但是,自己的幸福又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通常都不知不觉地感受得到“身边的幸福”:手牵手在漫步的中年夫妻、同事每天享受着的妈妈每天为他煮好的早餐、邻居家懂事且学业优秀的孩子、朋友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而我们自己的幸福呢?这个时候,或许自己就会埋怨:这么多年了,老公还没陪过我去逛街购物,更别说牵着手了;自己不仅上班辛苦,一日三餐还得自己打点;自己的孩子,总是不争气……这样参照对比一下,就发觉自己要么一点都不幸福,要么是这样的“幸福”不值一提。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在他人眼里,类似与儿子一起去游泳这样的亲子活动,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吗?但微信群里的阿娟,看到同伴们的活动这么丰富,就觉得自己不算幸福了;那个阿永,对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对比于外出游玩的群友们,自己就觉得太委屈了。原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幸福,只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幸福,感到幸福都在别人那里了。于是,属于自己的幸福,就这样湮没在他人的幸福之中。
大家都知道,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一种心理的体验,是很主观的东西。古今中外,有谁能对幸福的标准有具体明确的界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感受幸福的标准也会不同。在相同境遇条件下,有的人觉得幸福,有的人觉得不幸福。你的“不幸福”,对他人而言却可能是另一种“幸福”――他们也会羡慕你夫妻的相敬如宾,彼此都给对方以空间;会为你的辛勤工作、为家庭生活操劳而钦佩。孩子不争气?其实也没什么的,直到发觉邻家的孩子更优秀之后……
幸福并不是来自外界与他人的认同。有这样的一个真实故事,某考生被当地一所普通的大学录取,他和家人都认为读书费用不高,符合自己的意愿,所以一家人都很开心。但当一个同学的家长说他自己的孩子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还说:“你孩子在本地读这所大学有什么前途,还值得你们这么开心?”这位考生的父母很受打击,幸福感就没有了。我们不赞同这位同学家长的“实话实说”破坏了他人的幸福,不过,也对这考生及家人提个醒,自己的幸福,与他人无关,不要让自己的幸福就这样轻易被他人“偷走”了。
幸福是一种心境,也是需要感受于其中的生命个体去创造、去感悟的。自己的幸福,由自己来感受,无需他人的点缀和反衬。罗素说,幸福一部分靠外部环境,但更多的是靠自身的努力。有的人就很容易有幸福感,他人传递来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小小的帮助,都会让他感觉到幸福。想到自己的一位同事,收入不高,生活条件不算好,但她整天都是乐呵呵的。“又有人为我买了早餐,真好!”“门口的大妈给了我几个水果,一起来吃吧!”脸上写满了幸福。所以,感受幸福,也是一种能力,它是需要用心去感知、寻找和发现的。
生活处处有幸福,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幸福。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听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用心去感受吧,你会发觉,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