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繁花》关于上海

我想,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上海是个叫人既喜欢又令人烦扰的城市。

我从小在苏州长大,很小的时候总听大家议论说:“虎丘的哪里哪里,有上海人被苏州人打了”,等等。

苏州人很绵软,几乎不会和人真正动手,苏州离上海很近,但苏州话和上海话却相去甚远,苏州人听得懂上海话,上海人听不懂苏州话,虽然他们喜欢听苏州话。以前放暑假从上海坐轮船去青岛看望爷爷奶奶,船上的上海人会对我说:“小苏州,说几句苏州话来听一下。”

上海话在苏州人听来语气总是“骄傲的”或者是“傲慢的”,让谦虚的苏州人感觉不适。上海话是顺序的,是命令式的语气,例如:“侬晓得伐啦?”“侬弄得清爽伐?”。苏州人绝不会这样说,苏州话是倒序,是祈使句的腔调,例如:“妳啊晓得啦?”“妳啊清爽了呢?”都是在问,“你知道了吗?”“你明白了吗?”语气则完全不同。

我后来在上海读书,继而去上海工作,一开始去的急,就住在茂名南路的亲戚家里,茂名南路在上海是相当好的地段,连接着淮海路,亲戚家的位置就更好,出门没几步就是淮海路。

全国人民都知道南京路,南京路上的商店都是开给外地人的,大多是国产产品,而上海本地人是去淮海路买东西的,巴黎之春等等的国际品牌的商场都在淮海路上。淮海路与南京路之间连接的岔道小路上,则开设了林林总总的外贸尾货小店,时髦的风格搭配,多数是学生去那里淘货。

那个时候茂名路上的老式洋房还没有改造,就那么几间老屋,共用卫生间,晚上卫生间还上了锁,从苏州有自己独立公寓的环境中去到那里,真心不习惯。更大的问题是没有淋浴,习惯了每天洗澡的我,完全无法忍受,只好天天去附近的澡堂洗,唯一的好处是离公司很近,地铁两站路就能到达。还好,很快公司知道我的情况后安排我住进公司附近的酒店,一个月之后,我在浦东找到房子,搬了过去。

《繁花》中那些住在老房子里的人,其实生活很憋屈的。

苏州的邻居阿姨是妇产科主任,她说小孩子去上海读大学好,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人的层次多,可以见识各个阶层。刚去上海工作的时候是有点担心的,怕自己会不适应周围的环境,后来发现多虑了,也许因为公司是世界著名外企,员工教育水准很高,因此,公司并非全是上海本地人,同事关系相当好。

上海同事的家庭背景也是各种各样,很多家长都是大型国企的,经常出差国外,我邻座的同事父亲经常出差香港,每次都会给两个女儿带化妆品,很上海爸爸的那种。更有趣的是,每个月,公司前台小姐姐会给女孩子们一张清单,上面列出各种名牌化妆品的免税价格,大家集中选好付钱后,前台小姐姐隔天就会送到你手里。据说都是空姐们带回来的东西。

茂名南路的亲戚家,是我到达上海的第一个落脚点,亲戚家的小姨是国内知名的歌手,以唱《请到天涯海角来》出名,我去上海工作的时候,她已经去了澳洲,我还曾借用了她的关系,去了外滩管理部门打过招呼,看到《繁花》中的外滩27号,觉得很亲切。

上海的同事大多来自很好的学校,年轻、聪明,几乎每个30岁以下的都在准备着各种各样的出国留学项目。上海人虽然有时候会表现出对外地人轻蔑,但是他们的确见多识广,识货,如果他们看出你有真本事,一般都会对你很尊重。

这个情况其实世界各地都一样,无论哪里,当人们发现你知识渊博,有真材实料时,一般不会再用地域来把你框住,但是低层次的人还是会,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是尊重高学历和经验丰富的人的。

上海人的精明和北方人的豪爽粗旷在一起,男孩与男孩,女孩与女孩,相处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过,看到过很多北京和上海的夫妻,搭配得却很好,性格互补。

在上海街上走,有时地铁站里会看到下班还穿着制服的空乘们,也有的时候会见到穿着风衣的男孩,很干净很帅的那种,如电视剧中走出来的人物。

我刚开始找房子,看中的第一个房子,里面住的是一个上戏的台词老师,我妈妈陪我一起去看房子,她和那个女孩聊了不少,后来对我说,果然戏剧学院的台词老师,说话就是不一样。

房子的地段不错,但是卫生间太旧,我想最后和房东商量一下整修,再次去的时候,看到一堆男男女女,听他们聊天,估计是在电视台做节目,外形都不错,只是说话很肤浅,我忽然有了一种在外企做白领的骄傲和自豪。

我最终没有租那里的房子,因为除了地段稍好,几乎没有任何好处,我到浦东租了一个小公寓,附近就是超市,非常方便。早上上班,坐几站路的汽车,然后去转地铁,过了江底隧道就到公司了,半小时之内到办公室,很舒服。

上海的同事对南京路公司附近的各种餐馆都非常熟悉,几乎每周都会去聚一次餐,有时也会一起去唱歌,上海同事们大多底子都不错,唱得很好,不像在其他地方,一群人唱得好的寥寥无几。同事晚上聚餐总能找到很实惠的地方,中午大家都带饭盒,一到午饭时间,微波炉前就排起小小队伍。到国外工作后,没有餐厅的公司,也是同样,大家自带饭盒,午饭微波炉热一下就解决了。

上海人也是积极勇敢而坚定的,从上海走出去很多支援各地的人才,在国外,也有大量的上海留学生,上海人在日本是实实在在苦干的,当年懂点英语的都想着各种办法出去读书了,没有外语又无学历的,去日本做工,他们嗅觉最灵敏,也最怕大浪淘沙,被社会淘汰,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在上海,会很郁闷🤣。

《繁花》中的人物,除了汪小姐,爷叔,让我想起曾经见过的人,其他的,都欠真实。时势变迁,现在还有多少上海人会这样做?现在是组团炫富,拍照,把自己包装成富二代,以便吊到一个适合的婚配对象。在上海,要想融入,会说上海话是很重要的,去商店买东西,会不会上海话,你会感觉得到店员的态度变化的。

用普通话,她们也是普通话回复,一般语气比较严肃和单调;如果你说上海话,你会马上感觉到男店员开始放松,女店员口气开始温柔,语调也下沉下来。

写到这里,每天想写点其他关于上海的,可是有一个人却总是出现在脑海里,无法挥去,每次想出一段其他的,又被此人拉回来,于是决定写下来,作为怀念也作为祭奠,也算是对我不完全认可《繁花》里的上海人的一个交代。

《繁花》电视剧,大家把王家卫捧得太高了,一直在表扬他一遍一遍地重拍,说他是精益求精,然后用了第一条拍摄的,试问,这样的做法,作为一个导演,对吗?

只能说,王家卫他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个好的导演应该帮助演员尽快入戏,找到对的,想要表达的感觉,而不是让演员无谓地重复。电视剧中的很多东西太程式化,饭店老板娘,做生意的,的确,演员把这些人的特点演绎得很到位,但是剧情散乱,无逻辑。逻辑不清晰,就只能拿花里胡哨的场面来渲染,也就是说,没有实质的东西,只能用花架子来吸引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刚开始工作时,是2000年,有个同事,外地毕业后来上海工作,以为其他上海人同事很有钱。 我呵呵一笑:你接触多了,...
    谈判说服力阅读 79评论 0 1
  •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 2014-07-25 王家卫和金宇澄第一次见面,就对他说:《繁花》没有任何电影和电视的...
    凛刺阅读 953评论 0 3
  • 几千字,能否写完一座城,我尽力而为,你细心品味。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菇凉,30多年眷恋在这片故土上。我知道一万...
    夏茉Echo阅读 683评论 0 2
  • 外地人最不明白上海的,估计是上海的区域歧视。 弹丸之地,十个小区,说着差不多的上海话,却是彼此睥睨的。原因自然和历...
    洋中瓶子阅读 4,836评论 3 1
  • 本故事未必虚构 (一) 吱的一声,淡紫色的小轿车刹停在商店门口。那时候的淮海路,车子很多,但这样漂亮的小轿车是少见...
    新店韩师傅阅读 496评论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