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荀子·劝学》,读到“君子之学也”这一文段,我再次感叹这些圣贤大家太厉害了,同样是说学习,为什么他们总能说得那么生动透彻,而且让你心服口服,不断咂摸回味。
首先来看这一文段的原文: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za二声,指言语繁碎)。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译文如下:
君子求学问,从耳朵进去,牢记在心,表现在行为,体现在举止:说话语意精微,举止文雅,都可以让人当做榜样。小人求学问,从耳朵进去,从口中出来,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的间距罢了,怎么能使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良好的品德呢?古时求学的人是为修养自己的品德,现在求学的人是为取悦于他人。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为了自己的面子。所以说别人没有问就告诉别人叫做心浮气躁,别人问了一个方面而回答了两个方面叫做唠叨烦杂。心气浮躁是不对的;唠叨烦杂是不对的;君子回答请问学业的人,如声音之回响,问一答一。
这一文段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君子之学”,通过“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的表现进行正反对比,来揭示君子之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美其身,提高自身的品德之养。
01 求学问在于牢记于心,学以致用,体现在言行举止上。
君子求学问,从耳朵进去,牢记在心;小人求学问,从耳朵进去,从口中出来。文中描述得很形象,同时也让我有些汗颜,哎,很多时候自己都太肤浅了。
求学问不是简单地看一看听一听,就误以为自己学会了,而且真正把有用的知识牢记于心,学以致用,如果能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那么学问才实现了最大的意义。
02 求学问在于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学知识求学问不是为了显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修己,不断完善自我。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书》说的一段话也再次向我们阐明读书求学问是为自己受用,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自欺欺人。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我们也感受到越是学问高的大家,越是虚怀若谷,谦逊有礼,读他们的文字,更是能体会到“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修养风范。
03 求学问在于词可达意,言简意赅。
“说话要说到点子上”,“说话简洁一些,别啰里啰嗦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类似的指责抱怨,可见表达清晰,词可达意的重要性。
求学问的一大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词可达意,言简意赅。所以求学问,需要身心沉下来,静下来,用心投入地去读书学习,体会文字的精妙,感悟知识的内涵,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中,我们的表达也会更加清晰明了。
求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的过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相信走在学习的路上,我们一定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