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一柳繁花读书成长伴读营】打卡作业,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呼兰河,萧红最思念的就是她的爷爷和小花园。在爷爷的期盼里,她“长大”是“长大”了,却没有“好”,逃出了父亲的家庭,过着流浪的生活。
在附录里,萧红写了好几篇她身边的故事和人物。其中《手》这一章,是萧红笔下极为深刻和震撼的一篇,它通过一个女学生的悲剧,表达了多重深刻的含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
主人公王亚明有一双因常年染布而乌黑难洗的手,这双普通的劳动之手,成了她底层出身的烙印,象征着贫穷与卑微。
在学校里,同学不看她的内心与努力,只凭这双手定义、排斥她;校长因她的手“脏”禁止她做操、参加考试,将她排除在上升通道外。学校本是改变命运的地方,却成了阶级壁垒的缩影,揭露了那个时代底层民众借教育翻身的艰难。
同时,《手》也批判了教育的不平等。教育本应“有教无类”,却成了区分阶级的工具。学校接纳王亚明,却从未真正包容她,无用时便将她与父亲无情赶出,父亲“明年再来”的期盼,不过是渺茫的奢望,尽显教育无法普惠底层的残酷。
王亚明全家节衣缩食供她读书,她忍受冷眼、衣着破旧,仍借着路灯苦读,手冻红肿也不放弃。这份坚韧与渴望,更反衬出人性的冷漠。她的遭遇恰似旧时的“校园霸凌”,只是那时以强欺弱司空见惯,受害者无处说理,而如今我们可借法律维权。
《手》用一个女孩的悲剧,真实映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民众困境,读来令人心碎又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