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用《熄火巴黎圣母院》作为题名,可以很形象地想到那场全球直播的熊熊大火。
对于火的思考,只是一个开始,作“结”,也只是一个小结。
一.
前一段,巴黎圣母院的那场大火,燃烧起来的前后时间,整个网络上,到处都是在说着巴黎圣母的事情。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再说巴黎圣母院的事,好像这件事已经尘埃落定了。巴黎圣母院又回到了很平静的的状态中了,好像那件事原来是跟大家都有关系,而过了这么一段时间后,现在跟大家都没有关系了。
没有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烧了火的巴黎圣母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哪怕是你住在巴黎,可能也没有多大关系?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一场大火在某个地方燃烧着,每天都有一场即将要来的大火在看不见的某个地方蕴藏着。
现在看来,没有哪一场大火能够持续不断地一直在燃烧着个不停,哪怕是人们扑不灭的大火,到了差不多时,大家都会离开,而火呢,总会自己熄灭的,人们又去关注着别的地方的一场在燃烧的大火。
人们似乎是不习惯于没有大火燃烧的日子,于是,我们看到的,有些火是天火,有些火是地火,而更多的火是人为的火。
当年,摇滚歌手唱的那首歌叫《冬天里的一把火》,名字就是那么好。
那个“薪火相传”的词语,是很温暖人心的。人类每个人的基因深处,都保留着围着篝火边听故事的美好记忆。
巴黎圣母院,燃烧的巴黎圣母院,熄火的巴黎圣母,都是人们围在篝火边的故事。
二.
我不是在念念不忘巴黎圣母院的那场大火,我想说的是巴黎圣母院的那场大火,和古今中外,在地球上面,所有燃烧的火其实是一样的。
火,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人类的运用。
在西方的神话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是英雄。
在中国的神话里,祝融是掌管火的火神,似乎只是一个听使唤的,TA曾被命令去杀了大禹的父亲繇。
人们把水看作是人类生命之源。
而火呢?火应该是人类文明之源。
水与火本来应该是可以和谐的,是在同一概念体系之中的,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造出一个叫“水火不容”的关系词呢?
应该说,混杂与不容仍然还是在同一概念体系之中的。
中国历史上,在人杀人的战争中,特别让人难忘的善于用火的人,是诸葛亮,火烧赤壁这件事,其中的那把火的源头跟诸葛亮是有关系的。
站在2019年想想1811年前火烧赤壁的事情,只是感觉那应该是非常残酷的。
站在2019年想想6年在妈祖的湄洲岛海滩涂中的火烧23艘木船的事,是很惨烈的,因为那个停泊船只的滩涂坞,我去过见过。
现在,生活地球上的人们,仍然无法离开对火的依赖与需求。但是,现实生活在地球上人们,基本上用不着,像我们古人那样去钻木取火了。我们对火的热爱与对火的恐惧相比,要更少一些了。
三.
今天再写一下火(三,然后就不再去写,三把火之后,可以燎原。
统治阶级里那些人去某个空间里管理人群,上任当新官,总是要想方设法给那里的人们放出三把火的;猴子为了好吃的粟子,也敢于赤手伸到火中去拿取;听说霍金在去世之前,曾有发出对于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过份地不断探索,发出警告,不要玩火自焚。
火,人类文明之源。
中国古人讲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对于火是有警惕与克制。
中国古人的古老哲学,古老智慧,不过多的在科学技术上去探索,但是在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上,虽然建立起一套体系,但因为只是因为停留在精英阶层的认识上,不向大众普及运用,甚至是原来欺骗和蒙蔽普通人,以至成为了玄学。
法国是近代启蒙文化的发源地,这200年来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进步,让人们对火的认识,超越了玄学认知。巴黎圣母院的那场火烧起来就烧起来,熄灭的也就熄灭了。
巴黎圣母院的那场火,如果是发生在,今天仍然是一大片玄学认知上的我们周围,那么就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对于火的认知水平,其实还是停留在1860年那场在圆明园燃烧的大火之间的程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