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的前半生》火得不要不要的。像每个人都曾经历的莽撞而盲目的青春一样,那些做事不过脑子的罗子君们,个个都有过摔扑了街,打掉牙齿和血吞的经历。
然而,为什么也有许多同龄人,她们可以活得像唐晶一样经纬分明,怎样的爱恨情仇也辜负不了她孑孑独立的卓然风姿。
我也曾或多或少地趟在自以为是的幸福里,不愿醒来,比如曾经的恋爱,比如父母的溺爱,比如一时的工作成就。直到这些都慢慢消散,我才睁开眼,动动脑来想为什么失去。最近,我看到关于思考的书籍,会格外用心。
因为,单凭感性带来的盲目判断已经让我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光,也让我陷入自我的执着里越走越远。我需要一种能力,一种破除自我、破除惯性、破除经验、破除习惯的方法,让我走到世界中去,体会事物的本源。
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说:一个人看问题有见地,无非两个方向——看得远,看得透。看得远是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找得到“回路”;看得透则是能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看到事情背后的“层级”。
我在探索这样看得远又看得透的能力和方法的时候,遇到了一本浅显易懂的思考训练术书籍——《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阅读?
《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是一本入门级的思考训练教材。它撕开日常生活的思维惯性,教人正确的思考方法。作者卡尔·诺顿从认知神经学的角度,让人了解到,人脑中的工作记忆区,是人区分于动物的最核心的特征。人们能通过专业训练,扩展工作记忆区的容量,从而影响流体智力(即推理力),形成对事物客观判断和分析能力。
这本书特别适合像我一样的思考小白们阅读。之前,我接触到的一本进阶版的思考应用类书籍。作者同样是基于认知神经学、认知心理学、人类行为科学等学科展开对思考能力的训练和引导,我始终不能进入状态。一句话,就是看不懂。《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巧妙地用21个问题带引你进行表象的剖析,进而提出21个跳出思考误区,正确思维的方法。这就像是解读论语,老夫子一样的硬性记忆和背诵很难被大众接受,于丹解读起来就有点活色生香的味道。无论她是否能带你领略到更高深的境界,领入门这个恩情,还是要谢的。
不仅是我,身边很多人对思考力越来越关注,为什么?
在阅读《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之前,我首先是被书中的逻辑二字吸引的。为什么逻辑学最近成为中国的热门学科,甚至很多针对孩子的逻辑课都在兴起?
这要追溯到东西方哲学的差异。有观点称: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由封闭的四海之内,转向世界大同的开放,“中国哲学不再把思想局限于由直觉得到的概念“,进而接受西方哲学思想重唯理、思辩的思维方法,从而带动了逻辑学的兴起。我想,这代表了中西方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贯通。
那么,怎样开展正确有效的思考训练呢?
首先思考的基础是对工作记忆区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记忆区即位于额叶上的一小块地方——PFC(前额叶皮质)。工作记忆本身并没有具体功能,但它具有大脑中其他部位没有的能力:协调大脑中的个体,将多个单位信息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去思考、做计划、做决定并解决问题。通过特殊记忆训练可以催生大脑兴奋剂——多巴胺。通过定期训练,可以为大脑储备大量的多巴胺,从而拓展工作记忆的容量。《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提供了21中改变思维方式的训练方法,而且层层递进,从普通的客观认知到创造性思考逐级提升思考能力。
思考训练具体有什么样的的步骤呢?
第一阶段,要学会甄别事实
认识人类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中存在许多惯性谬误。这期间涉及了许多专有名词,如认知偏见、损失厌恶、从众效应、锚定效应、沉没成本等,都是人类心理所遵从的惯性。思考,就是要破除这些惯性,回归理性,客观判断。卡尔·诺顿针对这些惯性提出两个解决方法:不要过快下结论,多用“否定后件”的提问方式找出事实的真相。
第二阶段,全面认知信息
针对人们老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喜欢使用错误的归纳法、相信小概率事件、喜欢没事贴标签等十多个行为习惯,《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建议将信息通过六个步骤进行结构化梳理,从而形成整体印象:1、预览(浏览信息);2、提问(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回答问题);3、阅读(只读能回答问题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读整本书或全部资料);4、思考(思考、举例);5、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第三阶段,建立思维的逻辑体系
即便是掌握了所有的信息,人们也比一定能有效思考。就像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的道理一样。因为信息有主次,人生有规律。卡尔·诺顿提出利用逻辑树来抓住信息重点,掌握人生规律的方法。逻辑树的作用在于它让人关注到信息的三个重要方面:1、将核心问题清晰勾勒出来;2、将核心问题与次要问题区分开;3、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且可以随时回想起上一步。有两种逻辑树:一种是“问为什么”,抓住问题根源,让那个解决方法视觉化成为可能;另一种是“问怎么做”,并列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第四阶段,练习创造性思考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大脑通过练习,具有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灵活性。此时,需要利用“孵化效应”,即无意识思考,给大脑留白,为其创造性思考提供空间。卡尔·诺顿例举慕尼黑大学大脑研究者恩斯特皮颇的建议:每天抽1个小时的时间,让员工从强迫性交流中解脱出来,就可以解决创造力堵塞的问题。
我通过这样一本书实现了思考训练的教科级入门,接下来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一应用。针对作者提出的21个问题,时时提醒自己睿智地思考,有效地行动,人生才能绕过许许多多看似甜蜜的坑,享受波澜不惊的平淡是真。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