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图讲记》1已经看完,大概花了两周时间。
书中讲解繁略得当,看起来很轻松。
汤液经法图无疑给我的中医学习带来了一束光,使徘徊在门外的我找到了一扇窗,虽然不能登堂入室,却也能一窥室中景象。
《汤液经法》改变了我对药物的认知,脏腑的认知,病症的认知。
以及对阴阳五行的认知。
这束光的构建者是神农和商·伊尹。
神农将上中下三品360种药按照阴阳五行属性划分为木火土金水,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以及辛咸甘酸苦。
不要小看对药物的划分,这不是一项小工程,需要对药味药性极为熟悉,有深刻的认知。
幸好《神农本草经》得以传世,虽然传抄过程有些错漏,但不妨碍其伟大。
商·伊尹按照阴阳五行将辛咸甘酸苦与脏腑构建了下图关系:
五脏六腑的补泻调和犹如化学方程式将脏腑治疗的奥秘泄露无遗。
例如补肝用辛,泻肝用酸,辛酸化甘(左上·木)。
简简单单一个化学方程式,展示出治疗肝脏所需要的药物:辛、酸、甘。
所有围绕肝脏治疗的都离不开辛、酸、甘三味药。
如何找寻辛、酸、甘三味药?
《神农本草经》中寻找即可。
遗憾的是《伊尹汤液经法》失传了,汤液经法图得以重见天日是因为南北朝时期梁朝道士陶弘景为了辅助修行编制了一部秘诀——《辅行诀》。
秘诀对汤液经法一部分图谱、药物、药方进行了收录。
若不是《辅行诀》,《汤液经法》已然失传。
元•王好古在皇皇巨著《汤液本草》对脏腑五行的配比关系取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在传抄过程有错漏,与《汤液经法》五行配比有些许区别。
分析得知,《汤液经法》中的辛咸甘酸苦更正确。
说明王好古时期《汤液经法》已然不传,王好古想要复原《汤液本草》的努力出现了偏差,但不致命。
要知道王好古是金元名医张元素的高徒,张元素离世后跟随师兄李东垣学医。
李东垣的名气更大,号称是金元四大家之首。
如此名医依然无法复原《汤液经法》,可见伊尹《汤液经法》的伟大。
我们这代人是有福气的,虽然无法看到《汤液经法》全貌,只是一部分已经是受用无穷。
感谢敦煌藏经洞中保存了这幅卷轴,虽然尘封千年,却没有被损毁。
//
说起李东垣,其巨著《脾胃论》如一座明塔指引着后世学医者不断探索中医的奥秘。
上天创造人类时,最牛的地方不仅创造了先天,亦创造了后天。
肾为先天,世人常说的底子。
底子好坏取决于先天肾精的厚薄。
犹如家底,有些人出生就是大富大贵,底子很厚,有些人出生就是穷困潦倒,底子很薄。
肾精薄弱者幼年会哮喘,因为肾主呼吸 ,气息无法入肾,自然呼吸不畅。
还会反复感冒发烧,因为肾与膀胱相表里,太阳经防守薄弱,寒邪自然入侵。
以及骨萎脑瘫。
肾主骨,大多软骨病都与肾有关。
肾精每天通过督脉脊椎上升入脑髓,肾精缺乏,脑髓精液少自然会出问题。
有没有方法改变?改变底子太薄的情况。
自然是有的。
上天开创性的创造了后天脾胃,就是为了每天饮食化合成精补充到肾精之中。
犹如贫寒人家通过自身努力最终改变了命运。
肾精薄弱可以通过强健脾胃来改善。
是故有些幼年病怏怏的人,成年后病气一扫而光,变得健健康康,就是因为脾胃功能增强了,身体变好了。
《脾胃论》就是教导后世之人如何强后天健脾胃弥补先天肾精缺乏的。
//
今天有感而发写的有些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