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提问,是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是一个极端主义者,就是说别说提出一个好问题了,本身就不擅长提问,就不爱提问,甚至对提问怀着巨大的恐惧,而现在又要根据原则提出一个好问题。这就相当于,在原来的枷锁之上又上了一把锁。
在这里老师明确的指出:如何提问不等于不提问。提问的其中一个作用就像付费一样,可以节省我们的时间,提高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是省时间,而不是省思考!
我们不能为了省时间,而放弃思考,锻炼大脑的机会,否则,这省下来的时间也会变得没有意义。
作为一个提问的极端主义者,我觉得老师给的这个建议特别的好:要在现有水平上做好功课,才可以去向别人发问。
检验的标准就是四个字“问心无愧”,也就是说,当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坦荡和真诚的,已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了足够的功课。这有点类似于王阳明说的“致良知”,说着很容易,但在实际操作上应该会很痛苦。
2、“你不就是比我强在……吗,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句话在我的内心里也是讲过的,这有点类似于拿自己的长处比对方的短处,以此获得满足和自信。
虽然老师经常重复说,要对自己的未来盲目的自信!但是,一定不能脱离成长这个前提,否则,那就成了自大或者自欺欺人了。
“看见别人的好就”就是其中之一,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那么一点点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看到这一点,而不是选择忽略或者无视。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好这一点点背后的时间付出,这才是让自己进步,成长,变得更好的开始。
3、生活的本质是交换!这句话挂在我嘴边,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虽然我能理解他的意思,也认可这个道理。然而,这句话就像老师常挂在嘴边的那一个问句:“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一样,还没有真正内化在自己的身体里。
就像投资说的,拿现在的资源交换未来的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利益选择的时候,是选择现在,还是未来?这是需要勇气和耐心的。当我面临纠结,在选择面前迟疑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原则,还没有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内化不了,并不代表就要放弃应用,一切都是需要训练和积累的。
在做事之前思考一下这些原则,当自己问问题的时候也想一想,我问的这个问题符合提问的原则吗?我是在用我现在的问题来交换对方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也付出了时间的代价,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对方是划算的吗?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破坏了交换的原则,只是一味的索取。那么对方下次或者下下次,还会傻里傻气的和自己交换吗?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共赢思维”。
4.对于一个开启“元认知能力”的人来说,运用“换位思考”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一个好的提问,不但可以对别人提,也可以对自己提。
例如“如何才能得到老板的重用?”,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反过来问自己,“如果你是老板,也会重用什么样的员工?”
这就会得出,老板喜欢把工作当作自己创业的人,为自己打工的人,愿意付出,为自己生命负责任的人。
然而,我们应该进入第二个境界,彻底为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不然无法满足自己这位老板的要求。
当然,我们还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最终做到,把自己的一份时间卖出更多分,做一个真正精明的时间买卖人!
5.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想要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予渔”的理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也是不容易的。作为一个老师,剥夺孩子的思考就是犯罪,可是,当一个孩子,去问老师这个字怎么写,而老师告诉他你去查字典的时候。又有多少学生和家长能理解、接受这一点呢?
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付费是为了省时间,我们提出好问题也是为了省时间。然而,省的时间是干嘛用的呢?如果不能用在思考上,而是在偷懒,那这个省下的时间还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而是缺乏耐心,觉得做一些事情太麻烦,可是他们不知道:如果你怕麻烦,那么你会被麻烦一辈子。
总结: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坚信“顾客就是上帝”,自己只要是一个消费者,那自己就有当“上帝”资格,当自己有这个居高临下的念头时,就很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尊重”,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讲,叫“敬畏之心”。
就像花199定老师的专栏,如果缺乏尊重,缺乏敬畏,把自己摆得高高的“上帝”位置上,那最终的结果也只能被吹散在风中,消失在云海里……
当我们心中有敬畏之心,懂得尊重他人的时间的时候,既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在培养自己的耐心。进化本来就是一件缓慢的事情,麻烦就麻烦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