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及笔记时间:2016年11月13日,19:00-23:30;4.5小时;
阅读书本:《万历十五年》,作者:【美】黄仁宇;中华书局;2007年1月第1版;P1-P286页;
阅读目标:了解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阅读方法:影像阅读、正常速度阅读
整书笔记及感想:
阅读3.5小时,笔记1小时。
今天的阅读竟然用了3.5小时!这在我开始使用影像阅读以来速度如此慢还是第一次。
22:30打开电脑开始书写阅读笔记,回顾并在键盘上打下阅读目标:了解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原来问题出在这里!我设的阅读目标与今天阅读到的内容竟然风马牛不相及也。怪不得当我使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时,我找不到所设目标的答案时,感到有些焦虑,于是自然而然地放慢了阅读速度去了解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所以,使用影像阅读最关键的还是提出合理的阅读目标。当然,问题还是出在自己,因为我在阅读之前没有进行复习这个环节,以至于没发现阅读目标的设立脱离了本书的主题。事实上,经过3.5小时的阅读,我终于明白了,万历十五年没发生什么事!当然更不是在它一年内所发生的事对后世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那么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呢?
作者黄仁宇是一位美籍华人,本书初稿成于1976年,于1981年以英文版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后由黄仁宇老先生本人据此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作者截取了历史长河中的一年,公历1587年(万历十五年)这个横切面的一天,发生在3月2日的乱糟糟的午朝事件,展开了本书的叙述。本书主题是道德不能代替法律!应以大历史的观点,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所以,本书主要选取了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的故事,通过传记体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大失败。从这些人的大失败揭示当时之中国制度已经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中至王侯大吏、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作者在本书中反复批判道德不能代替法律,仿佛只有法律才能救中国,对此我不太认同。愚以为:法律与道德应该互相独立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国家制度上应尚秦朝(法律),在权力制衡上应尚周朝(道德)。
除了这一主要观点,我和作者有不同看法外,对他所书写的历史,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当时中国制度的缺失、不完整、狭隘深有同感。那段历史的确够乱的,看得我的内心也乱糟糟的。
以往关于明史的的叙述,一般都会写道,“税重民穷”。但是,真是税重民穷导致了中国由向上发展转折为向下发展吗?不是!作者用大量的史实证明了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不完善、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一方面,制度上中央高度集权;另一方面,古怪的财税制度竟不遵循总收总发、而是当地补给,硬是跳过了全国经济流通的最佳途径;扼杀商业、维护农业,无视民间商业与金融的需求;皇帝的意志无法得到响应则消极怠政,臣下的优秀主张无法得到采纳则各显神通;低薪奉吏任由他们以贪贿补家、朝廷默许却无统一标准令百姓深受其苦;重文抑武……这一切,根源都在于制度。
我在整理自己的思路的时候,得出本书的阅读启示:一个好的制度就好像大海中航行的方向,方向不对,个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正确的制度有助于成功发展,制度的采纳又需要有一位睿智的领导人及领导团队(如洪武朱元璋则缺乏远大的治理国家眼光)。
最后,在这个阅读启示之上,我想再加一条个人看法:一个制度的好坏不是谁说了算的,而应该放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灵活地进行调整以符合实际情况,才会发展成一个完善的制度。制度好不好,看实践结果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