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凝固的水泥”是我青春期的女儿,在一本亲子关系的书中,7-12岁的、叛逆期的孩子被形容为“正在凝固的水泥”。可她早过了那个年龄。我和她爸也曾暗自庆幸,虽然从小到大没少操心,但至少没有像别人家一样火星撞地球、山崩加地裂。可惜我们高兴得太早了,苍天饶过谁,平凡如吾,有什么理由那么好命呢?
这叛逆的小孩,行为上倒没什么破格的,但这语言攻击力登峰造极。多亏有她,我才知道所谓的气急败坏,不嗝屁也容易脑梗。关于昨晚我生气的理由,有点奇葩,竟然源于洗漱。刷完牙,她选择了先洗脚。我没吭声。但她抱怨手脏了,洗脸有点膈应。既然她这么说了,我也不能不搭理她,就顺嘴接茬:那下次你刷完牙先洗脸呀。没毛病吧?没毛病!但人家是怎么说的:我为什么刷完牙一定要洗脸?我愣了,不是你自己说的手脏膈应么,我默默咽了咽口水,淡定地说:刷牙、洗脸这两个词呀,好像一直自然而然地连着……她居然怒了,居然瞪我,居然高喊:你就不能承认一下自己错了?我被噎得一口老血堵在胸腔:这是人话么?我恨得牙痒痒,想抽她一巴掌,她先下手为强,避开我进了房间,大半夜的,还把门摔得生响。
听听,多么不合逻辑的情节。
我躺在床上复盘,越想越气,躲在被窝里,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我默默下单了几本亲子关系的书。从前,我特别看不上“照书养小孩”,不觉得看书就能教好小孩;即便我现在买了书,也固执地认为不一定有效。但我只能自我安慰:无能为力、有心无力的时候,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强。有一个朋友说过,人生很多行为,都是无用但有价值的,它们能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丰富。但愿吧。
我一直觉得,孩子若不“优秀”,只能说明父母不够“高明”。我不高明,所以也不要求孩子优秀。作为女孩,我希望她除了健康、善良,也能快乐、向上,更重要的是,态度和蔼、姿态谦逊。从前,我希望自己做一个开明的人,孩子不想吃食物的可以不吃,不喜欢做的事情可以不做,不愿意上的兴趣班可以不上,甚至来不及写的作业可以不写……可在现实面前,我还是成为了个随大流的平庸之辈,会在孩子拖拉磨叽时催促,会跟在孩子后面唠叨,会在孩子顶嘴时生气,会在别人内卷时焦虑……我没怎么努力尝试就轻易妥协了,胸无大志地默认:我终将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妈妈)……
邻居家有个姑娘,跟我女儿同年同月同日生,她的叛逆期来得早一些,初中。作为朋友,我们时常聊天倾诉,我眼见她头疼失眠,彷徨抑郁,心力交瘁,emo崩溃。严重的时候,110接警上门,我们有时甚至忧虑她家为什么偏偏住六楼……天道好轮回,朋友终得柳暗花明,到我山重水复、山穷水尽。都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但我想老母亲的沧伤多少是相通的。
满心祈愿孩子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可正在凝固的水泥,坚硬得让我生厌,我不知道要亲历怎样的修行,才能熬过这段必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