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一书在第一篇就说到,
要忘了"现实世界"。
主要是指很多时候,人们在向他人阐述一个新创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个在现实世界完全行不通”这种论调。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的存在呢?
首先我觉得拥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多都是短视的。在你提出来一个比较有创意的、很超前的概念的时候,他们可能在脑海中完全无法勾勒出这个产品或者概念,将会呈现的真实的样子,以及它如果真的出现在现实世界,会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多少便利?就好像在iPhone没有推出的时候,人们可能很难去想象,完全靠一个单独的屏幕来进行交互的手机是什么样的?大多数人的因为知识、经历或者整体思维的局限性,在一个抽象的概念提出来的时候,只能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的事来进行类比,如果类比不出来的时候,就会认为这个概念或者产品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他们缺少将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构以及组合的能力。就比如乔布斯在首个iPhone发布演讲的时候,就说到他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电脑,通过一个屏幕、一个鼠标就可以做所有的操作,而软件的存在,让我们可以定制化很多的功能。那么将电脑和手机进行类比,我们就可以做成一个拥有类似于显示器屏幕的手机,同时只要拥有像鼠标一样的点触操作和一些定制化的软件,就可以完成和电脑一样的工作。因此就有了用手指替代鼠标操作的大屏智能手机的出现。所以,这些能够发现一些新的观点的人,他们是拥有能够将自己真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拆分并且重构组合,生成一种新事物的能力。
第二点,提出来拥有这种论调的人,他们大多数在内心中应该是悲观的。他们面对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内心中更多的潜台词是这件事做不成,这件事可能会有哪些风险?所以当一个新概念刚提出来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性的反对。当他们进行反对的时候,可能他们内心的活动更倾向于这件事如果要做的话会付出很多成本,但是最后如果完不成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如果做这件事情发生错误,可能会受到别人的批评,指责,非议等等,所以不做这件事就不会出错,也不会浪费时间。这种思维的存在,就导致他们更多的去习惯性的否定。但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完全是因为你去做了某件事,而不是你不做某件事。真正可以选择不做某件事的人,是因为他们已经有能力去做更多的事情,然后所以在这么多事情中可以选择不做不合适,但是当人们这些悲观的短视的人们,他们尚不具备做成很多事情的能力,却选择了否定,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
第三,去拥有这种论调的的人缺少一种刨根问底的能力。因为否定总是很简单的,但是如果单纯的只是放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这种论调,不去思考这个概念背后的问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你只是单纯的去思考它行不通,不去想想它为什么行不通,以及如何去改善它能让它行得通呢?事情的组成并不是一个单元素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真正的创新产品,都是不断在优化修正自己思维的过程才能发现的。如果只是单纯用一个行不通就结束了这段思考,整个过程也就是无意义的。就像苏格拉底反诘法,在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然后向前推论为什么不行,以及先后推论所以如何改进能让他行得通,把这些方方面面都考虑在内再下结论,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