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由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缺衣少食的贫苦生活,所以她老人家一生都很节俭。
现在跟我们这一辈人讲起当时吃树皮,挖野菜充饥的往事,我们都感觉像是在听历史故事。每当母亲提起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孩子们总会嗤之以鼻:切,那东西谁吃?现在的猪都比你们吃得好。
这时候,老母亲就会噤声。不过即使孩子们嘲笑她,吃剩的饭菜,她还是舍不得倒掉,总要留着下顿饭再吃。
母亲的娘家,也就是我姥姥所在的村子,自古以来就有做手工泥娃娃的传统,据说有500年的历史了。我姥爷一直靠这项手艺养家,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饭都吃不上,谁还有闲钱买那东西呀,所以姥姥姥爷他们过得也很拮据。
姥姥很爱干净,衣服被褥虽然破旧,补了又补,却被她洗得很清爽。这一优良传统也继承到了我母亲身上。现在已经70岁的母亲仍然每天不闲着:打扫庭院,洗衣做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我们小辈们付出毫无怨言。
想想母亲操劳一生也实属不易,小的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好不容易熬过来,嫁给了父亲,有了他们自己的家庭,仍是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我奶奶是个不太讲理的老太婆,我母亲说姐姐出生后,有点吃的都留给了她。当时一个果子(油条)1毛钱,姐姐能吃上两天。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奶奶却总是肆无忌惮地横挑鼻子竖挑眼。那时候的农村就是那样,儿媳妇受婆婆的气,她们却逆来顺受,没有谁去反抗。
每次母亲去姥姥家时,姥姥都会对我母亲说:“忍忍吧,你婆婆也不容易,只要你们两个合得来,就凑合着过下去。”
也许是姥姥的善良,也许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我的母亲就这样忍受着婆婆的谩骂,甚至有时还会夹杂着我父亲对她的拳打脚踢。
生活不易,还得过下去,就在我母亲55岁那年的11月,我哥哥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对我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伤痛!
短短几天时间,母亲的头发就全白了。丧子之痛很难修复,记得当时的母亲精神恍惚,经常自言自语,母亲痛苦到了极点。
然而这种身心的折磨还没有丧失殆尽!
两年之后,还没有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走出来的母亲,又失去了她的母亲,我的姥姥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对于一个正处在更年期的女人,又经历了一次人生的重重地打击。
好在母亲坚强的挺过来了,不仅挺了过来,还用她已经残缺的胸怀继续温暖着我们。
后来,我因为婚姻的变故,深陷生活的痛苦中,是我的母亲一直在我身边不离不弃,把我从痛苦中拉了出来。
现在所有的苦难终于过去了,为了不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坚持守在母亲身边,陪伴她老人家颐养天年。珍惜有母亲陪伴的日子,希望我的爱能够守护母亲晚年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