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厨房记:雨日里,一锅红烧肉的两次修行
周日,窗外依然没有阳光,再次飘起了细密的雨丝,淅淅沥沥打在玻璃上,没过多久,雨势渐大,从“沙沙”的小雨变成了“哗哗”的中雨。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待在家里,听着雨声煮点热乎的食物——我盯着窗外的雨帘,忽然想起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做过红烧肉了,这几天脑海里总时不时冒出那口软糯香甜的味道,既然今天有空,不如就趁着这雨日,好好复刻一次。
起身走进厨房,先打开冰箱翻找食材,还好前两天妈妈采购时特意囤了五花肉,看着那块肥瘦相间、纹理均匀的肉,心里瞬间有了底气。不过毕竟隔了许久没做,具体步骤已经有些模糊,我赶紧打开手机,翻出以前收藏的食谱,从食材清单到火候把控,逐字逐句地确认了三遍。生姜、大蒜、冰糖、生抽、老抽……一样样从橱柜里找出来,在台面上摆得整整齐齐;五花肉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块,冷水下锅焯去血沫,捞出后用厨房纸仔细吸干表面的水分——准备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连耳边的雨声似乎都变得温柔起来,我甚至觉得,这场雨好像是特意为今天的厨房时光铺垫的。
炒糖色是红烧肉的灵魂,也是最考验火候的环节,偏偏我对这一步的记忆最模糊。按照食谱说的,在炒锅里倒了少许油,待油温微微升高,便将冰糖一股脑儿倒了进去。起初,冰糖在油里慢慢融化,从颗粒变成淡黄色的液体,我正暗自得意“原来也没那么难”,转头想拿旁边的生抽,不过两三秒的功夫,再回头时,锅里的糖液已经泛出了焦黑色,刺鼻的糊味瞬间盖过了厨房原本的清冽气息。“糟了!”我慌忙把焯好水的五花肉倒进锅里,试图用肉块裹住焦掉的糖,可为时已晚——锅底的糖已经结成硬块,肉块一接触,便沾染上了挥之不去的焦苦味,连带着空气里的雨意都仿佛多了几分“焦愁”。我关火站在灶台前,看着锅里黑乎乎的肉块,听着窗外的雨声,又懊恼又好笑:原来隔了许久没做,连最基础的专注都丢了。
第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我彻底放弃。反而看着那锅“失败品”,听着雨丝敲打窗户的声音,心里忽然静了下来——既然是特意趁着雨日来做的,怎么能因为一次失误就停下?我把焦掉的肉块倒进垃圾桶,重新从冰箱里拿出一块五花肉,这一次,我没有再急着开火,而是搬了个小凳子坐在灶台边,把食谱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在脑子里“预演”了一遍,尤其在炒糖色那一步,特意用手机备忘录记下“中小火”“全程盯锅”“糖液呈深琥珀色立即下肉”三个关键点,连雨声都成了提醒我“别分心”的背景音。
重新站在灶台前,雨还在下,我的心态却平静了许多。开火、倒油,待油面没有浮沫时,用勺子舀了适量冰糖放进锅里,左手扶着锅沿,右手拿着铲子轻轻搅动,眼睛死死盯着锅里的糖粒,连窗外雨势的变化都没敢分神。冰糖慢慢化开,先是淡黄色,接着逐渐加深,当糖液呈现出透亮的深琥珀色,并且开始冒出细小的气泡时,我立刻把沥干水分的五花肉倒进锅里,铲子快速翻炒起来。肉块裹上糖色的瞬间,甜香顺着热气散开,盖过了之前的焦糊味,也盖过了窗外的雨声——这一次,对了!
接下来的步骤变得顺理成章。加姜片、大蒜爆香,倒适量生抽提鲜、老抽上色,翻炒至每块肉都均匀裹上酱汁后,加入没过肉块的热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焖。我坐在灶台边的小凳子上,一边听着锅里咕嘟咕嘟的冒泡声,一边看着窗外的雨帘,偶尔起身搅一搅锅里的肉,热气在玻璃上凝结成水珠,又顺着往下滑,整个厨房都弥漫着温暖的烟火气。一个小时后,揭开锅盖的瞬间,浓郁的肉香扑面而来:肉块炖得软糯却不烂,表皮泛着油亮的酱红色,汤汁浓稠地裹在每一块肉上,凑近闻一闻,满是记忆里的味道。
我把红烧肉盛进白瓷盘里,特意摆了两颗翠绿的青菜做点缀,端到餐桌上时,窗外的雨还没停,却好像比之前温柔了许多。夹起一块放进嘴里,牙齿轻轻一抿,肉就化开了,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酱汁的香味在舌尖散开,那一刻,所有的懊恼和忙碌都被雨意和肉香抚平,只剩下满满的成就感。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小雨转中雨的周日,这两次做红烧肉的经历,更像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第一次的糊锅,提醒我许久未做的事需要重新找回专注;第二次的成功,则让我明白“复盘”与“坚持”从来都不会白费。而这场雨,从始至终都在一旁陪伴,像是无声的观众,见证着从失误到成功的小过程。
那一锅成功的红烧肉,不仅填满了我的胃,更给了我一份雨日里的小确幸:生活里的美好,往往藏在“刚好想吃”的念头里,藏在“趁着有空”的行动里,也藏在“失败了再试一次”的勇气里。就像这个雨天,本是寻常的周末,却因为一锅红烧肉,变得格外温暖而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