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合伙人合作制作BP视频,并把这件事当作一个小的敏捷项目来进行管理。
今天,我们到了Sprint 2结束的时候,花了3小时的时间来review成果,因为项目比较小,就没有严格的将Sprint Review和Sprint Plan区分开,在Review当前成果的同时发现有些还需要补充items,或是发现优先级没有之前认为得那样高了,但把某些item移到了靠后的位置,而把重新识别优先级高的item提前到当下来做。
Sprint Review和Sprint Plan结束前,我们又对从该Sprint中识别出来的Issues进行了分析,讨论和行动决策的制定。
之后,我们用半个小时对整体做了一个Sprint Retrospection回顾会,其中把过去的这个Sprint中的交付成果满足DoD的程度,交付成果demo的效果,对优先级重新规划的考虑,以及新识别的Issue对当前项目的影响程度等都做了完整的评估,并给出了相应的理由,经过讨论,认为理由成立且合理,可以接受,并将检查出来的问题都予以记录,将其作为后续跟进的行动写在了To do list中,然后更新了各个相关文档,以反映最新研讨出来的成果和最新的实际状态。整个Sprint Retrospection回顾会,重点放在了PDCA的Check-Action上,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也用经典的三层问题套路“Start doing, Stop doing, Keep doing”的方式,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案,检验出来的问题即刻进行矫正,不拖延,很是高效。
当然,我们这仅是个小的敏捷试点项目,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以小见大,完全可以看出敏捷管理方式的简单、快速、高效的功效,潜移默化中我们应用到了敏捷的“Learn as we go, Change happens, Embrace change, Inspect & Adapt”的试验性过程特征,尤其体现了“个体与互动”和“响应变化”这两条敏捷价值观,更把5个Scrum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来验证Scrum的有效性,为再次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也更为日后我们即将开展的平台产品项目做了很好的pilot作用。感谢敏捷给了我们如此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其实我们早已有敏捷的思维方式,只是现在才发现落地应用它是如此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