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科技创业
100年前:爱迪生照明公司为代表,融资解决量产问题。特点:需求的资本金额大,投资回报周期短。资本价值比企业家大,导致资本可以控制技术。当今的大型投行,摩根斯坦利、JP摩根、高盛等都是在一百年前伴随第一代科技创业发展起来的。
第二代科技创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微软公司为代表,融资解决研发,代表产品是软件和IT。特点:研发周期长、风险大,能否成功未知数大。诞生了风险投资(VC)模式,通常投资IT企业,而非制造企业,投入到研发阶段,通常多轮投资,以降低风险,技术占据控制权,资本需要有眼光。诞生了红杉、KPCB、软银。
第三代科技创业
当今:Illumina、iRobot为代表,需要从研发到量产全流程融资,产品形态是硬件,技术创新性强,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由于量产阶段需要更大体量的融资,风险成倍增加,需要新的投资模式才能匹配。
按照传统投资模式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创业初期,帮助科技企业引入大企业的投资,支持他完成产品研发。
第二个阶段:研发完成以后,为科技企业对接工厂,帮助他实现量产。
第三个阶段:量产完成以后,继续提供市场经费,帮助科技企业实现收入利润,直到在资本市场上市。
过去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由不同的投资机构完成的。甚至在每一个阶段里,都需要企业家去跟投资人反复谈判,一轮一轮地融资。这种一轮轮讲故事的融资模式,是第二代科技创业时代的产物,只适用于互联网企业。
站在生态的角度,可以按照“制造即投资”的理念,把制造业的制造能力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入股,最终上市时事项共同盈利。很好滴兼容科技企业和制造企业的优势不同和时间差,科技企业前期估值低,成长性极高;制造企业资产价值高,但成长性较低。因此可以让制造企业先帮科技企业建厂,实现量产,等科技企业估值高以后再占股,避免了过早占股对科技企业的过度稀释,也避免了科技企业做大后对制造企业的摆脱,实现共赢。
对于第三代科技创业来说,理想模式是一家机构通到底。只要能从高校拿到足够好的科技,而且由足够有经验的企业家来做产品化,市场空间又很清晰,那么,事先就可以评估出企业的价值。然后,给企业设置好里程碑。达到里程碑,就给钱。从早期投资,一直把它送到上市,不需要创业者一轮轮讲故事。这代表科技创业的未来趋势!因此亟需第三代科技投资人,他们是适应第三代科技创业的、懂科技产业的、全程参与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的(从创立到成功上市)、真正解决的科技企业痛点问题的投资人,也是科技生态的重要协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