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只复习了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还有面质,对半开放半封闭式提问,间接询问和直接逼问就主动忽略了,因为没有去翻书,是百度的,果然偷懒没有好果子吃。
之前提问的要求是“不伤害”,在不伤害的基础上,今天又对提问所能达到的效果提高了要求。通过提问,让来访者不会觉得不舒服,从而答案更加真实,能够从答案中看出来访者心中所投射的那个客体,和所认同的人。“谁和您”“您和谁”,原来我根本不会去关注的内容,仿佛绕口令一样,瞬间便被绕进去了。反复切换到老师的文章中去体会换个词、换个顺序所表达出的不同的含义。“每个人心中都会在经过了‘过渡客体’之后,让一个‘重要他人”’留在心底,作为终生的精神依靠”,这才是老师想问出的“和您最亲”的那个人。先去学习一下“过渡客体”的概念,
过渡性客体是第一个“ 非我 ” 所有物(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也是艺术经验的前导指标,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因为过渡性客体是儿童自己发现或创造的。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儿童「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份」(Winnicott,7) 。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包括一条毯子、一件旧衣服、柔软的玩偶或是呀呀儿语、不断重复的动作等( 有些儿童甚至会创造旁人无法理解,但对其有特殊意义的话语) 。这些物品或声音并不是过渡性客体本身,真实的过渡性客体是介於拇指与外在客体( 那些柔软物品或特殊声音 ) 之间的东西。 温尼考特指出,「 ( 过渡性客体 ) 与外在客体 ( 母亲的乳房 ) 和内在客体 ( 被内摄的乳房 ) 都有关系,但独立於两者… 当然,并非这些外在客体具有过渡性。它们代表婴儿由与母亲融为一体的状态至认知母亲是外在且分离的客体的过渡时期 」。 对婴儿而言,此客体有令她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她安然入睡。过渡性现象的本质与过渡性客体相同,唯它是涵盖性更广的用语。
那么,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第一个“重要他人”是亲密抚养人,一般是母亲,而重要他人又不仅仅指的是母亲或是抚养着,定义是“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分类如下:
1.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可能是家庭中的父母,可能是学校里的老师,也可能是同辈群体中的知心朋友。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往往受学生年龄阶段的影响。父母在早期占优势,然后是教师,后期同辈群体的影响增大。
2.偶像性重要他人,可能是伟人、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甚至可能是卡通人物。影响学生认同偶像性重要他人的主要因素是社会中具有某种代表性或一种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
主要构成三个特征:(1)构成渐趋多元化;(2)构成日趋“偏离”学校教育长期倡导的“榜样人物圈”;(3)无偶像型重要他人者日趋增多。
这样来看,这个在心底深处的精神依赖,不是有血缘关系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用“谁和您最亲”来引起“重要他人”的浮现,可以说这个问题是非常诛心的了。既要诛心,又要不伤害,emmm……我的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