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手里捧着一本偶然翻开的书,原本只是出于看书的习惯亦或是好奇,想看看书里到底说的是什么,自己会不会有继续看下去的兴趣,然后,突然间你读到了一段话,可能是一个小故事,也可能是一段简单的论述,反正就是在那一瞬间,你明白了你“变”成了书中的角色,好像你的经历被作者拿去成了他书中的素材,于是乎你等不及要把那段文字记录下来然后分享出去,想让其他人从字里行间里看到你的痕迹,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心里的秘密。
今天,我就在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再次有了这样的体验。
原本我是不知道村上春树还有这么本书的,虽然我也看过几本他的作品,但我不是他的什么忠实书迷,不会特意关注他到底写了些什么书。实际上,我确实喜欢看书,但是从来没有真的为哪个作家着迷过。一直以来,我看书的习惯都是先听到看到别人提起的什么书好看,然后记下书名,有时间的时候,四处找电子版,网上搜索或者找朋友要资源,这么做,无非是为了省点钱,老实说要是每本书都去书店买,花费还是蛮大的,我无疑负担不起。找到资源的下一步就是放在Kindle或者直接在电脑上看了,如果看完十页我还没有什么读下去的兴趣,这本书多半会被我搁置,如果有了兴趣,就继续看完,如果看完觉得确实是本好书,我就会去到书店里买本纸质的留起来,这,就是我看书的习惯了。
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不消说也是这么来的,从朋友分享的Kindle资源里面找书看,看到这个书名,突然和自己最近在坚持晨跑这件事情联系起来了,然后鬼使神差地打开了它。。。
和某些专业人士不同的是,对于这种文学作品,我一贯的阅读方式都是快速阅读,不求理解的多么深刻,实际上就是大家所说的拿小说来消磨时间,除了增加一点文学作品浏览量,从没期望或者有意识地从里面学点什么。
扯得好像有点远了,这也正常,因为我不是个写手,这么多年过去了,连最基本的写作要求和规范,都早已还给语文老师了。
接着最开始说到的,我翻了没几页,看到这么一段话:
说起来,我这个人是那种喜欢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这种倾向从年轻时起便一以贯之,始终存在于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