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水凤(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007年春意盎然的三月,受“广东遍地是黄金”的诱惑,年仅18岁的我与表哥一同踏上了深圳的打工之旅。
没有学历与经验的支撑,我初入社会,便在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的一家五金厂开始了漫长的普工生涯。日复一日,我在生产线上辛勤付出,度过了充实的三年时光。
直到2009年8月,一本偶然间在文友寄来的打工杂志上,我读到了王十月这位湖北打工仔蜕变为著名作家的励志故事,它重新点燃了我儿时的文学梦想。从那时起,我开始了与文学的亲密接触,或深夜或凌晨,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汲取着无尽的智慧与灵感。
我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作品,从热心的文学爱好者身上,我学会了许多宝贵的写作经验。比如,每一篇作品都需要仔细琢磨、修改,甚至标点符号和语句的斟酌都显得至关重要。有时,我会将作品搁置两天后再读,确保文字流畅、没有错别字,才敢投稿。我的文字,如同我的打工生活一样,真实反映了我的理想与追求,痛苦与快乐交织,将打工的艰辛和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字里行间。
当时,工厂正值生产旺季,我常常加班至深夜,回到宿舍后,洗漱完毕已是十一点多。尽管许多工友早已进入梦乡,但一旦灵感涌现,我便会披衣起床,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亮,用圆珠笔在草稿纸上书写心声。一位热心的宿友建议我尝试用手机写作,这样更为便捷。于是,我学会了用手机记录灵感,再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编辑。最初,我对这些操作并不熟悉,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将手机上的文字敲入网吧的电脑,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好在,经过不断尝试,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发送邮件。尽管有时网吧人满为患,我便用信封邮寄稿件。每当稿件投出后,我便在宿舍静静等待回音。
然而,写作的艰辛远非打工所能比拟。在生产线上,付出劳动便能获得报酬,但写作却需要长时间地沉淀和积累。很多时候,即使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写出的作品也未能如愿发表。面对那些无声无息沉入海底的稿件,我倍感失落,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但就在我心灰意冷之际,一位热心的编辑打来了电话。他称赞我的文笔不错,但建议我将手写稿改为电子邮件发送,以便他们编辑部处理。这通电话如同一缕春风,温暖了我几近熄灭的文学梦想。
在私底下,我重拾起文笔,书写散文和小说,尝试向各大报纸、杂志投稿。起初,我所投的稿件都是泥牛入海。慢慢地,我学会了电脑打字,电脑投稿。
没过多久,我收到了《宝安日报》编辑老师的回复邮件,她建议我对稿件进行精简,去除一些冗余的文字。我意识到,我所提交的《婆婆的爱》由于篇幅过长,需要缩减到大约1200字。于是,我耐心地对稿件进行了多次细致的修改和调整,确保内容更为精炼和凝练。随后,我重新投稿了这篇作品。
经过多天的翘首期盼,我的处女作《婆婆的爱》被编辑老师修改标题为《感谢您把我当女儿一样疼爱》终于在《宝安日报》的“龙华文艺”副刊上闪亮登场。那一刹那,内心的喜悦与自豪如泉水般喷涌而出,言语难以表达其万一。随后,我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在《创作》《莫愁》《家长》《经济日报》《佛山文艺》《女报》《中国建设报》《湖南日报》等刊物上接连发表,每一篇作品背后,都凝聚了我无数个夜晚的勤奋耕耘与心血付出。更为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描绘打工生涯与乡土风情的篇章,竟意外地为我开启了一扇文职工作的大门,并带来了丰厚的稿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名句,也是我人生路上的座右铭。我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执着于在报刊的每一个角落里寻找自己的名字,寻找那些承载着思绪的铅字。阅读与写作,宛如我生命中的氧气,相互滋养,为我注入无尽的活力和灵感。而《宝安日报》,一直陪伴着我,是我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如今,我依然保持着每日三小时的读书习惯,沉醉在书香的芬芳中,品味着阅读的无穷乐趣。
联系方式:15818722452(微信同步)